八水绕长安(2)——泾河

家乡区县: 西安市高陵县

 今天来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来领略泾河的历史与现状吧。

 泾河是渭河一级支流,即黄河二级支流。它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南源出于泾源县老龙潭,北源出于固原大湾镇,至平凉八里桥汇合,东流经平凉、泾川于杨家坪进入陕西长武县,再经政平、亭口、彬县、泾阳等,于高陵县陈家滩注入渭河。泾河全长455.1公里,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泾河干流河谷开阔,一般在1公里以上,平凉至泾川间,谷宽2~3公里,川地平坦完整,有良好的灌溉条件。

河流特点

 泾河支流马连河河长达374.8公里,马连河入泾处(政平镇)以上的泾河干流长不足210公里,支流长于干流160多公里。由于彬县断泾以上为白垩系红色砂岩及第四系黄土,质地疏松,极易冲刷,再加秦汉后大量开垦,水土流失严重。据张家山站测定,泾河平均含沙量141公斤/立方米,每年有3.1亿吨泥沙输入黄河,是输沙量最大的二级支流。自彬县早饭头至泾阳张家山河段,沿途多跌降险滩,主要因为交替出现的砂页岩及灰岩地层,抗蚀力不同,形成许多瀑布急流,落差一般3-7米,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已建成了彬县断泾、永寿东方红等水电站。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公元前246年就修建了郑国渠。

水系构成

  政平乡以上的上游段大部分位于甘肃、宁夏境内,汤渠到政平段为陕甘界河。

  政平乡至张家山为中游段,其中又可公为三段。政平到停口段,河流切入砂页岩层,谷道狭窄,曲流发育,亭口到早饭头段,谷地比较平坦,阶地发育,谷宽1000~1200米,彬县城附近宽达2700���,河床缓,比降为2%~7%,跌水少,多沙滩,河床为沙峁石组成。早饭头到张家山段,河流穿行于三叠、二叠系砂页岩及寒武奥陶系灰岩峡谷中,峡谷长100公里,谷窄崖陡,曲流十分发育,河道多跌水险滩,落差3~7米,险滩多为孤石及连山石梁所构成。

  张家山至河口为下游段,本段为关中冲积平原,水流平稳,河段平均比降1%。张家山至船头段,上游带来的沙石出峡谷后在此大量沉积,故多砾石险滩,河床为砂卵石河床及泥沙河床。

泾河发育在黄土高原上,水网密布,主要支流有马连河、蒲河、纳河、黑河等。各支流呈辐射状集中于政平及亭口附近,状若鸡爪。除马连河外,其余支流均深切于黄土丘陵与黄土高原中,河谷狭窄,一般宽300~600米,河道呈“S”状。

开发利用

泾河水系的水利事业历史悠久,特别在下游的关中平原地区,早在2200多年前(前246),就修建了影响深远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引泾河水东注洛河,干渠长300公里,灌溉今泾阳、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等4万余顷(280万亩)土地,关中自此无灾年。西汉武元鼎六年(前111),在郑国渠上游南岸,今泾阳、三原县境内开六条辅渠,用来灌溉郑国渠旁地势较高的田地。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因渠堰毁坏,水不入渠,赵中大夫白公上移渠口,称为白公渠,从谷口引泾水到栎阳(临潼县北30里)入渭,长200公里,灌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等地4500余顷土地。郑国渠与白公渠同引泾水,灌区连成一片,统称郑白渠。汉以后到明清,历代都有改修,大抵皆以堰口毁坏而上移之,凿石成渠,屡易其名。到清乾隆二年(1737),因泾水毁渠堤,淤渠身,在大龙洞之下,筑坝拒泾,专引泉水改称为龙洞渠,灌田减至700顷,又减至200顷。1928年~1930年,陕西发生大旱,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了泾惠渠,它的前身为郑国渠。该工程于1830年12月动工,1932年夏天,渠首枢纽及主要干支渠竣工,六月放水灌溉,1935年全部工程完成。

渠首枢纽工程位于泾阳县王桥乡张家山,在泾河上筑拦河坝一座,三孔进水闸一座,隧洞长667.2米,石渠长1174.4米,并设节制闸与退水闸,调节进渠流量,设计引水流量16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64万亩,1949年实灌不到50万亩。在1935年、1949年及1952年三次加高大坝,1938年和1952年两次扩建引水隧洞,引水流量增加到23.5~25立方米/秒。解放后,工程屡经改善,效益逐年提高,60年代初期,灌溉面积扩大到120万亩。1966年7月27日,泾河发大水,洪峰流量达7520立方米/秒,将拦河大坝冲毁。当年在距老坝16米的下游,重新修建了高14米、顶长87.5米的混凝土拦河坝,新建进水闸四孔,扩展引水洞,加高石堤并改建其他建筑物,使渠道引水能力增加到50立方米/秒。灌区有总干渠一条,干渠四条,小水库五库,总库容2212万立方米,有池塘九个,蓄水量22万立方米,机电井13186眼,灌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及阎良等县区的135.5万亩土地,其中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120万亩,占灌区面积的88% 。

2014年4月8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关于保护泾河水源的条例(草案)提交审议。条例(草案)规定,在泾河水源保护区内,禁止破坏水源涵养林、护岸林以及水源保护相关植被;非法采矿、采砂、采石;倾倒、填埋、储存、弃置矿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在堤防和护堤地打井、钻探、爆破、挖筑鱼塘、取土、建房、开渠、挖窖、坟葬、开采地下资源、考古发掘等;擅自设置排污口等八大行为,违规者将依条例及相关规定进行处罚。条例(草案)单条规定,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新建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对已建成不能达标排放污染物、危及水源区水体治疗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政府责令限期治理,治理后仍未达标的,责令拆除或关闭 。

泾河传说

 泾河龙王

  传说唐朝贞观年间,有泾河龙王与江湖神课袁守诚争赌,故意把玉皇赦旨要降的雨水克扣了若干寸,结果触犯了天条,天庭着魏徵问斩泾河龙王。因魏徵是唐太宗的人臣,所以刑前头一天晚上,该龙王托梦向李世民求情,叫救他一命,李世民应允了。次日中午时分,李世民单宣魏徵进殿陪他对弈,想拿这个办法把魏徵栓住,下不得手。
棋下到了一半,魏徵托着下巴睡着了,李世民心疼他日夜操劳累,就没惊动他。孰料魏徵一觉醒过来,说是把泾河龙王给斩了。此事后,李世民受到了惊吓,夜夜梦见泾河龙王提着血淋淋的龙头来问他索命。后来的事情大家伙都知道,秦琼、尉迟敬德两员虎将为唐太宗守值,后来画成了肖像贴在了门扇上慢慢衍化成了门神 。

柳毅传书

  一百多年后的唐贞元年间,老龙潭又演绎出柳毅传书的千古佳话。泾河老龙王被斩后,其子继位,洞庭龙王按照玉皇大帝的旨意将独生女嫁给泾河小龙王,但泾河小龙王性情残暴、喜新厌旧,将龙女流放到泾河滩上牧羊。进京赶考落第的湖南书生柳毅,到泾阳寻访好友途经此地奇遇龙女,遂帮龙女传书洞庭,龙女的三叔父钱塘龙王率兵三千将其救回,后龙女变为凡女,与柳毅结为夫妻。至今,老龙潭附近的悬崖下还有“龙女洞”。相传那位家喻户晓的活佛济公,曾在新民乡张家台石窟修行;穆桂英挂帅镇守三关时,曾在今黄花乡境内“两峰如柱”的秋千架身着战袍荡过秋千。

流域概况

 泾河流域位于东经106°14′~108°42′,北纬34°46′~37°19′,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处于六盘山和子午岭之间。

 全流域有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土石山区、黄土丘陵林区和黄土阶地区5种土壤侵蚀类型,其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41.3%和39.7%,这两种类型区的水土流失也最为严重。流域内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总体地势是东北西三面向东南倾斜,泾河及各级支流均深切于梁、塬、峁,黄土沟壑镶嵌其中,黄土地貌景观独特。
流域多年平均气温8℃,年降水量在350~650mm之间,主要集中于夏季,夏季降水量一般占到年降水量的60%以上,且降水强度大,同时年际间变化差异显著 。

  泾河流域土地平坦,农业发达,矿藏丰富,经济开发潜力很大。耕地占全流域面积近1/3,是西北地区著名的产粮区。陕西泾河两岸黄土高原各县及泾惠渠灌区是陕西主要商品粮油基地;流域内还蕴藏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油母页岩、建筑材料等矿产,如长庆油田。但是,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气候变迁,泾河已不堪重负,流域内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尤其是水资源总体缺乏已成为泾河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

  泾河流域的文物古迹之多久已驰名中外,1973年在甘肃合水县西北8公里处莲河西岸发现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距今约有250万年。华池县城西南45公里赵家岔旧石器遗址,平凉市西崆峒山道院建筑、泾川县王母宫石窟和南石窟寺(东方洞)。庆阳县西峰镇南的北石窟寺等都是甘肃有名的古刹名寺。陕西长武县的唐代昭仁寺,大殿建筑别具一格,寺内有唐初大书法家虞世南的书刻石碑。彬县城西的大佛寺,是唐贞二年(628)李世民为其母庆寿所造。大佛高达24米。水口乡有秦天苻坚的墓葬。此外,还有周部落姜嫄墓、公刘墓。礼泉县唐太宗的昭陵更是中外驰名,“昭陵六骏”石刻是举世皆知的瑰宝。在昭陵周围尚有魏征、李靖、房玄龄、尉迟敬德等157座名臣武将,妃子公主的陪葬墓。泾阳县有郑固渠遗址、明代崇文塔和惠梁寺等名胜。西兰公路大体上是汉唐以来丝绸之路的关中北线的途径。

生态环境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泾河浊流滚滚,使农业遭受摧残。唐代诗人杜甫曾有“秦山忍破碎,泾渭不可求”的感慨。泾河流域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形成十年九旱,数次断流 。

 过去泾河水富含氮、磷成分,宜于灌溉,但进入21世纪以来泾河污染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2000年以来,河水污染逐年加剧,冬春灌溉期间,水色变红变黑,漂浮着大量泡沫,气味刺鼻。泾河污染的祸源是城市排污、工业废水和水土流失。

糖宝妮妮(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