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婚礼

家乡区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

  瑶族(过山瑶)婚礼,俗称“拜堂”主要分布于吉田镇三水管理区的茶联、大旭、联合各村,是一个古老的传统的民间习俗,而瑶族又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过山瑶又是聚居在粤北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婚俗的漫长历史也随着其民族的历史追溯到远古时代的“三苗”和“蛮”族。先秦时期,瑶族先民有北涉中原,或东靠大海的可能,但其主要生活地域是在长江中游及两湖地区。如《广东通志初稿》(明.戴璟)、《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等史籍中皆云:“瑶本盘瓠之种,产于湖广溪峒间”。战国中期,楚国“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据张正明先生考证,“楚人渡江而南,最初到的是洞庭湖西侧……洞庭湖西侧的楚墓,最早属于春秋中期”(张正明《楚新文化史》)。瑶族先民向南迁徙的历史大致也始于此时。而活跃在连山的瑶族是据民国《连山县志》作的解释:“又有一种过山瑶者,居无定冲,视山坡有腴地可垦,即率妻孥夥记结茅住之,虽勤耕作,亦滥费用,男女衣服饮食较洁净,耕作余闲则结队游历,寻得佳胜处,又徙宅从之矣,故曰过山瑶”中的过山瑶。随着湖南、广西及广东境内的其它地区的过山瑶瑶民不断的迁入,使其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婚礼习俗以及其他传统习俗在连山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传承。
   过山瑶的婚俗讲究男女平等,可以女嫁男家亦可男嫁女家(传统说法是“两头顾”)。过山瑶的婚礼相当隆重,但要成功完成一整个婚礼的过程相当繁琐,准备工作前后得经历一个多月的时间,它先得进行相亲、讲亲、行礼、商讨男到女家或女到男家、确定婚礼日期、定八音、定厨师、认亲、迎亲、接亲一系列的过程后,才进入正式的拜堂仪式。
迎亲新娘与送亲者来到新郎的家附近的空旷地等候,由男方带着迎亲队举行迎亲仪式才进门。新娘和送亲者在男方的家外,围成一个大圆圈或排成数行,迎亲队的鼓手们吹着唢呐、敲着锣鼓,在新娘和送亲的队伍中吹奏着迎亲曲串来串去,每串一个人,迎亲队中的长者就必须回答送亲队长者提出的一个问题,一共串三十六次,称为“串新娘”。成功地完成“串新娘”后,就可以把新娘接进门了。
婚礼(拜堂)婚礼在正厅举行。正厅中间的墙上设有祖先的神龛,神龛的两旁帖上红底金纸双喜字,下面设一排长凳和案台,案台正中摆着一个全猪头,左右各摆一只披红的托盘,两侧插上大小红烛各一对;案前的地上铺着大红花被,整个大厅呈现出喜气洋洋的气氛。
    仪式开始,新郎的祖父母和全村的长者到神龛下就坐。台上摆着酒肉,长者开怀畅饮,酒到半酣时,新郎就从左门、新娘从右门分别步入厅堂,他们身着漂亮的瑶族婚礼盛装,在案台前铺好的大红花被除旁并排站着,面向神龛(祖先)、长者。这时,由一司仪起立致祝词,众人和声,祝愿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等。旁有瑶族八音伴奏,气氛热烈。祝颂完毕,随着一阵欢呼声,红烛点燃了,长者在台上继续畅饮,新郎和新娘开始行跪拜礼。新郎双手拿着一块折叠好的新毛巾,高举过头,自上而下,向左、中、右三个方向的宾客作揖,然后跪在大红花被上拜三拜,到此就算完成了一拜。拜毕又进行第二次,周而复始。新娘手里持着两条鲜艳的毛巾遮盖及膝,在新郎下拜时行半屈膝作陪。
    新郎新娘礼拜时,均分别由伴郎和伴娘搀扶着进行。动作极为缓慢,表现十分虔诚。完成一拜,新郎必须站着拜三拜、跪着拜三拜才算完成,这样往往需要五分钟左右。第一批受拜者是新郎新娘的祖父母一辈,要拜三十六次;第二批受拜者是新郎叔伯一辈,要拜二十四次;第三批受拜者是新郎兄姐一辈,要拜十二次。长者在接受新郎新娘礼拜时,只管在台上畅饮闲谈,不必还礼。
三批长老轮渡受拜完毕,第一批长老又重返原位,再受拜三十六次,三批长者如此前后反复,新婚夫妇共要拜一百多次。拜毕,新郎新娘并列站着,由一位辈份最高的长者向新婚夫妇致以良好祝愿;祝愿新婚夫妇上山同路,下水同船,齐心协力共建家园。发扬敬老传统,振作良好家声等等。婚礼至此天已经开始亮了。
   但是婚礼并未结束,一大早,新婚夫妇还要马不停蹄地转入“认亲”仪式。正厅内设三席,祖父母、叔伯、兄姐等三个辈份的人分别入席饮酒。这时,一对新人在双方亲戚(女由男方亲戚、男由女方亲戚)的陪同下,依次到各席认亲,当逐一介绍长者称谓时,新郎和新娘同时叫一声,并各敬一杯喜酒。对于其他客人,还要敬酒、敬茶等。待客人散席回家后,新郎与新娘才和家人聚餐团圆。到此,婚礼方全部结束。

chunzai(2015-04-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