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文物古迹

家乡区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县境内居住着侗、苗、瑶、壮、汉等五个民族。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龙胜又是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所到之处留下了许多革命文物和遗址。全县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其中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这些文物是全县文化瑰宝。下列所列仅仅是其中几处重点保护单位概况:

红军楼

“红军楼”位于平等乡龙坪村龙坪寨上。建于清代嘉庆四年(1799年)原为“杨氏鼓楼”。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赤此地,国民党反动派为阴谋离间畿军和侗族人民的关系,派出便衣混入龙坪寨妄图纵火烧毁民房和鼓楼。我中国工农红军在周恩来的指导下,将火扑灭,使这座历史悠久的鼓楼于灭灾。侗族人民为记住红军的恩情,将此楼改为“红军楼”,1981年区人民政府下文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桥

“红军桥”(又名顺风桥)。位于伟江乡布弄村潘寨旁的一条小河上。建于民国初年。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径此地,红九军团后卫队在阻击敌人的战斗中,在此桥的两岸与敌人激战,有十余战士伤亡。当地苗族人民将受伤的红军战士抬到桥上养伤,日夜护理,康复后继续北上抗日。后来苗族人民就将这座改称为“红军桥”。1994年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等鼓楼群

在距离龙胜县城北部七十公里的平等乡平等村侗寨上,巍峨庄严地屹立着十三座鼓楼。鼓楼建造的年代由清代乾隆年间至民国年间。十三座鼓楼分别立于平等村的寨头、寨中、寨尾和较为开阔之地,环抱侗家木楼。大的鼓楼占地300平方米,小的仅九平方米。1994年7月,区人民政府下文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鼓楼是我国目前在侗乡以鼓楼群体为单位列为省(区)一级的第一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楚南会馆

楚南会馆以名湖南会馆。位于龙胜县城中心。建于清代1882年。是当时居住在龙胜的湖南籍人集资与本地人共同建成的。旨在对身陷困境的湖南人提供帮助和援救,该馆原是一座四合院,四面为戏台、南北是厢房,东边是庙会。1973年县人民政府下文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拜王滩

拜王滩位于平等乡隆江村麻龙寨的一条小溪上游的三里处,是一个自然瀑布。清乾隆四年(1739年),侗族首领吴金银领导的侗、苗、瑶联合反清起义在该瀑布下的深潭前聚义宣誓,提出“五洞连天地,自古共相存,侗壮苗瑶人,同铲官祸根,今日举王旗,世代享太平”的战斗口号。起义军屡挫清军,斗争坚持一年零八个月,终因敌强我弱而告失败。后世人为纪念吴金银起义将士,便将此瀑布取名为“拜王滩”。1973年县人民政府下文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岩

红军岩又名龙舌岩、光明岩。位于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山脚。该岩为一从地里自然斜长的天然石条,状似人舌。1934年,中国工农红国军长征路过此地,红三军团某部首长在此岩上亲切会见了当地瑶胞起义的首领,为他们指明了革命道路。并在此岩上写下了“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两条标语。后瑶民依循原笔迹将标语雕出。1973年县人民政府下文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开发利用,成为境内重点旅游点。

孟滩风雨桥

孟滩风雨桥位于平等乡平等村,横跨平等河上,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建筑形式奇特,气势恢弘,是典型的南侗桥梁建筑。1949年初,在中共桂林地下党领导下,龙胜支部积极组织游击队进行武装斗争,党史组织派陈基义到平等组织农民起义。5月7日,游击队200多人集中孟滩桥上秘密集会,举行“午夜公审”当众处决了反动头目吴钟。这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和很高观赏价值的桥梁。1973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思倩(2015-04-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