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当代文学史》

家乡区县: 清远市清城区

清远散文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题材广泛多样,抒写自由灵活,感情真实深刻,语言清新流利,给我们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这里有唱给故乡的恋歌、粤北山村简单纯朴安详的原生态印象、市井民众谋生的艰辛知足的欢笑;这里有城市高楼大厦的崛起、北江大桥的飞架、飞来峡水利工程的壮丽;这里有社会转型时期的诱惑迷茫、现代人灵魂迷失的拷问、铁肩担道义的追求;这里还有美丽的清城、多情的北江、洞天福地的飞来寺、古村遗韵的连州城。粤北特产、瑶寨风情、世态悲欢、人生际遇、喧嚣嘈杂的都市、静谧淳朴的乡村……好一幅恬静温馨、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清远风情画!

建国后,清远市的清远散文创作逐步繁荣。1988年以前,主要的作者作品有:曾下放连山和在连南挂职的梵杨(四会县人)所创作的纪实文学《瑶家人》,刊于《作品》1964年1月号。欧阳翎(连县人,在省作协工作)创作的《大东山散记》、《在深山峡谷中》分别刊于1959、1964年的《作品》,前一篇还被收入广东中学语文教材。在连山县委宣传部工作的陈云清(罗定人),曾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报刊发表《春风浩荡》等散文作品。1980—1982年在清远县挂职县委副书记的郑江萍(佛冈县人)创作了《抗洪日记》等一批散文,发表于《羊城晚报》。清远县的朱明铿、英德的丘志清也在省级报刊发表过散文。

1988年清远建市后,散文作家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他们大多是报业杂志的从业人员、政府办公与宣传部门的新闻官员。潘伟,现任清远日报社长、总编,著有散文集《故乡这方土》和摄影散文集《民间一瞥》。唐德亮,清远日报副总编辑,创作散文集《心路漫漫》,杂文集《冷语热言》。刘耀杰,曾任清远日报副刊部副主任、编委,现任《飞霞》文学月刊主编,著有散文集《美丽的沼泽》。华海,现在连州市委机关任职,出版诗歌散文合集《一个人走》。陈露,现任清新县文化馆馆长,出版散文集《驿外桥边》。朱明铿,曾任清远市委宣传部新闻文艺科科长、《北江》杂志社副主编,著有散文集《雨霁集》、《走进春阳》、《心潭集》和《心源集》。陈玉梅,现为《清远日报》副刊编辑。创作散文集《俏也不争春》、《寻找人生真谛》。还有黄海凤、陈俊年(挂职)、高小莉(挂职)、徐润、傅玺政、罗俊新、邓国珍、王艳超、黄家赐、毛慧芳、欧平、姚燕飞、陈修飞、陈家辉、梁建文、郭南斯(英籍华人)、刘国华、李代权、许文清、黄轩远、邓翠兰(白露) 、祝国湘、欧炯常、陆上来、蔡永洪等散文作家。这些散文作家的辛勤劳作,提高了清远散文创作的水平,开创了清远散文创作的新局面,使清远散文面貌焕然一新。

这首先表现在,清远散文作家大多出身民间、来自底层,兼有新闻记者职业的敏锐,常常以平民的视角原生态地记录生活,自觉地作为清远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文明的现代化进程的见证人。潘伟,连州人,满怀依依的故乡深情,在散文集《故乡这方土》中以“本地土著”而自豪,如数家珍地描绘家乡的山川风物。圭峰晚霭、秀岩滴翠、静福寒林、双溪春涨、楞枷晓月、龙潭飞雨、巾峰远眺……单是这“连州八景”的题名,就足以令人神往了。他的散文创作原则是:“眼睛向下,镜头向下,笔头向下”。他的作品聚焦于社会下层众生,真实地记录形形色色的市井民众的悲欢离合,业无贵贱,态无美丑,以平静的心态、平视的角度、怀着幽默和温爱、带着理解的微笑看待百姓日常的酸甜苦辣。唐德亮的大多数散文作品带有自叙传的特征。《遥远的乡梦》、《梦回老屋》、《芒草小记》)这些描叙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片段的作品,让读者笑中带泪、乐中带泪地品尝到一个孤儿的困窘与辛酸,感受到失去亲情的彷徨和凄苦,更体验到作者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品格。刘耀杰在散文集《美丽的沼泽》里怀着欣喜之情,从新闻记者的角度观察、感受、吟味生活的细微变化,以平民的视角、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反映生活,表达对新时代的赞美和歌颂。《北江,你好》、《夏日的感觉》、《秋姿》、《秋味》、《夜游北江》等一系列作品流露出作者内心浓烈的“北江情结”。邓国珍,英德人,出生于一个偏僻山村普通农民家庭,先后从事过耕田、上山、建水库、中学教师等工作,散文集《乡下杂粮》抒写土地的贫瘠、乡村的平穷、乡情的鄙陋,真实自然,诚挚淳朴,尽管有些作品从创作上看还显得不够成熟,但透漏着一种原生态美,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蒋馨舜曾经做过教师、新闻秘书,生活和工作都在偏远的连山,散文特写集《边情》关注的大多是一些底层的弱势群体,是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这些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都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清远散文作品感情真实充沛,语言都从肺腑中流出。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抒真情。华海散文创作的思想主线是,关注现代人迷失的灵魂,高扬人文精神的大旗,执着追寻心中的梦想。在《痴人说“梦”》、《夜的眼》、《人,有没有灵魂》、《珍重生命》等一系列散文里,作家一次次提醒:人除了做“五子登科”的梦,还应该有理想之梦、艺术之梦——闪耀着诗意和精神光环的梦;在红绿灯交错的十字路口,不妨停一停,想一想,问自己的心灵究竟需要什么。他的散文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生命中的人和物,以敏锐细腻感觉去捕捉奇妙的瞬间,时而给喧嚣浮躁的世界撒下一片清凉,把读者带入月朗风清的净土;时而为冷漠苍白的心灵注入热情,激活人们渴望奔流和飞翔的灵魂,陈露的《驿外桥边》袒露了作者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成败的心路历程,呈现出一片空灵清旷的心灵世界。一方面,他是一个积极入世的寻梦者,他能欣喜地发现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对人世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恩怨得失有强烈的关注和同情。一方面,他是一个悠然出世的超脱者,在繁华喧闹里保持一份清醒,能跳出狭隘的圈子,从更广阔的时空思考生命的真谛,内心获得恬静安详。柔美多情的女性散文作家陈玉梅,她的写作立场有一种强烈的女性意识,女性意识的话语表达使其作品情感丰富而细腻,风格单纯而明亮。特别是那些谈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类的散文随笔,展现出成熟女人的心境平和、理智宽容与真诚豁达。其中漫谈婚姻家庭的作品情感真实而坦诚。“那些自称新新人类的男女青年,由于受到所谓新潮爱情的影响,他们的爱情大都像袋泡茶:一泡就出味,一饮就解渴,一旦无味就整包扔掉,干净利索。”(《袋泡茶爱情》)“现实生活证明:简单也是一种享受。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不必搞太多所谓隆重、热烈、庄严的形式,而是要尽量简化生活的内容;亦无需太多的虚荣,少许则生激情,太多便成铐链。”(《简单也是一种享受》)

清远散文作家大多又是诗人,唐德亮、华海、黄海凤等就是知名诗人。有些散文作家还是摄影家,如潘伟、朱明铿。正因为散文作家多才多艺,散文的语言自然、清新、简洁、优美。这些作品描绘事物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传达声音摹声拟响,惟妙惟肖;刻画形象妙趣横生,充满诗情画意。唐德亮散文的语言似诗一般清新流利,文采飞扬、节奏明快,意象空灵,情绪流畅而细腻,呈现出清新宜人的情趣美、蕴藉含蓄的技巧美。《端砚赋》是其代表作品。朱明铿喜欢摄影和书法。摄影讲究光和影的调配,动和静的和谐统一;书法更是讲究空间的布局和线条的组合。在朱明铿的笔下,清远的山山水水变得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他的散文文字优美流畅,笔调活泼含情。黄海凤是位诗人,她的散文带有诗意特征,很多篇章蕴涵诗歌语言的特质,散文创作意境的创设和隐喻的使用。陈露写诗追求“简洁、明朗,包括语言本身的‘意象’的感觉”,“我的散文写作常常受到来自这种‘思维’的影响,甚至在文中直接套入一些新诗旧词的句子,以祈多一些所谓‘弹性、张力’。”他的散文作品用诗的语言作灵魂的独白,忧郁地诉说自己情感的失落、旅途的孤寂、人生的无奈,玩味孤独和寂寞,望月伤怀、对花落泪,敏感细腻,有浓郁的浪漫感伤的情调,感觉竟然是散文诗。

、、、、(2015-04-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