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之二入仕

家乡区县: 修武县

公元249年的冬天,竹林七贤聚会的云台山一片肃杀,天气寒冷异常。
史书记载,这年春节过后不久,离百家岩二百里远的洛阳打开了城门,小皇帝曹芳要到城外的高平陵,为他的父亲魏明帝曹睿扫墓。

让曹爽意想不到的是,他刚刚出了洛阳城,一直装病在家的司马懿(yì)立即跳下床铺,实行早已拟定好的计划。
司马懿乘京城空虚的大好时机,迅速派兵占领洛阳各要地,关闭了城门,截断了洛水浮桥,堵住了曹爽的回城之路。
最后的结局是,曹爽和他的重要成员,被司马懿杀害并诛灭三族。司马氏集团对曹氏集团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的权柄,落到了司马氏家族手中。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明白,他的统治,毕竟离不开士人的支持。
因此,那些与曹爽没有太多关联的士人,特别是享有盛誉的名士,成为司马懿积极笼络的人物。
在司马懿笼络的名士中,就有竹林七贤中的阮籍。
在司马懿看来,在云台山百家岩的竹林中,与朋友们谈玄论道、抚琴吟诗的阮籍不但是名人之后,还是著名的才子,文采不亚于其父阮(ruǎn)瑀(yǔ),有很重的份量。
最让司马懿看中的是,阮籍曾拒绝曹爽的征召。这在他看来,阮籍没有倒向曹氏集团。所以,自然成为他拉拢的对象。
这一年,四十岁的阮籍不得不走出竹林,担任了司马懿的从事中郎。从此,阮籍过上了“朝隐”的生活。
公元251年的8月,七十三岁的司马懿病故。由他的大儿子司马师接班辅政。
阮籍继而又成了司马师的从事中郎。
此时,司马氏的权势日益膨胀,篡夺曹魏天下的企图“路人皆知”。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企图除掉他的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新的君主。
曹髦继任帝位之后,司马师为了笼络人心,大肆封官晋爵。
据《晋书》本传记载,阮籍也被封为关内侯、徙官散骑常侍。
作为大将军府里的幕僚,阮籍目睹了司马氏的狠毒和阴险。他知道自己与虎狼为伴,必须小心谨慎。
《晋书·阮籍》传中说,司马氏的亲信钟会曾多次拜访阮籍,询问他对时事的看法,目的是寻找机会、罗织罪名。
阮籍自然明白钟会的用意,他或发言玄远,对时事不加评价,或大醉不醒,终于免遭陷害。
司马昭是司马师的弟弟。255年,司马师病死后,由他继任大将军,总揽朝政。
就在这一年,担任散骑常侍的阮籍,主动向司马昭请求,要到外地去做官。
他向司马昭说,我过去到过山东东平,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想到那里去做太守。司马昭高兴地答应了。
于是,阮籍就骑着毛驴到东平上任去了。
这就意味着,阮籍原来由司马氏的属官,而转变为皇帝的臣属。政治上与皇帝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按照职务的要求,担任散骑常侍的阮籍,就应该竭诚地为曹魏皇帝服务和效忠,这无异是把自己置于司马氏的对立面。
这对阮籍来说,等于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知道了这个背景,就知道他去东平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跳出权力斗争的漩涡。
司马昭也担心,阮籍真的和曹魏王室绑在了一起。因此,对于阮籍到东平赴任的请求,他自然表示欢迎。
《晋书·阮籍传》记载,见到从东平归来的阮籍,司马昭十分高兴。把阮籍安排到自己身边,让他重新做了从事中郎。
谁知没过多久,阮籍又主动向司马昭提出做步兵校尉,其原因又是何在呢?
《晋书》本传记载的是:“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
照此说来,阮籍出任这一职务的目的,是看中了那里储藏的美酒。
作为曹操故吏的后人和有正义感的名士阮籍,对曹魏王室在司马氏父子接连不断的打击下,日趋衰败,一蹶不振的局面,从心里产生了深深的惋惜和怜悯之情。
生活在险恶的环境中,阮籍既要保持那份正直与良知,但又不能抒发心里的爱与恨,因此他的内心异常苦闷。
于是,阮籍以游戏、放诞的方式开始了官场生涯。
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氏窃取了朝中大权。当时的朝廷主人虽然姓曹,但实际的权柄却由司马氏一家掌握着。
为了统治人心,司马氏又重新打起了儒家“名教”的旗号,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公元256年,阮籍的母亲去世了,他是怎样表现的呢?
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阮籍正在和别人下围棋。听到噩耗,跟他对棋的人赶紧说不下了。
《晋书》本传记载,母亲将要下葬时,阮籍蒸了一头小猪,喝了二斗酒之后,才去向母亲做最后的诀别。
接着,他举声一号,又是吐血数升,以致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出殡之前,一个叫裴楷的官员前去吊唁。按照礼法,作为孝子的阮籍必须陪同他一起哭泣。
可是,阮籍散着头发,叉着两腿,坐在床上,一声不吭。
裴楷只管按照礼仪的规定,独自一人哭悼阮籍的母亲。
阮籍的母亲死后,嵇康的哥哥嵇喜前来吊唁。
嵇喜在朝为官,在阮籍的眼里是礼法之士,所以,阮籍就给了他一个白眼,弄得嵇喜很不高兴地退了出去。
等到嵇康带着酒,拿着琴前来吊孝的时候,阮籍十分动情。马上露出黑眼珠,热情地迎了上去。
阮籍在居丧期间违背礼教的表现,自然引起了一些礼法之士的反感。
阮籍的行为,任诞不羁。虽然有悖于名教和司马氏所提倡的“孝”。但他只是停留在生活方式上,他对政治上的是非无所议论,对当时的人物无所品评,对司马氏的政权,不可能产生实质性的损害。这也是司马氏所以能够容忍阮籍,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保护的原因所在。
就在阮籍的母亲去世后的第二年,曾经在云台山百家岩聚会、竹林七贤中的的王戎,被司马昭征为相国掾。
为了保全自己,减少政治冲突带来的危害,《晋书》本传记载他为官时“与时舒卷”、“与时沉浮”,不大过问政事。
王戎的这种为官态度,是他处在危乱之世、旨在避祸的一种策略,或者是一种韬晦之计。
学者们研究发现,在竹林七贤中,像他这样采取韬晦之计的,是一种普遍现象。
据史书记载,王戎把日常事务都放权给下属。他自己却穿起便装,走出家门,骑着小马,到处游山玩水。
同阮籍一样,王戎在居丧期间,不拘礼制。依然喝酒吃肉,
他走出灵堂观看别人下棋。
王戎在母丧期间的做法,有人说,他是在模仿阮籍。从思想上讲,王戎是主张自然与名教统一的。那么,他不拘礼制的表现,可理解为是崇尚自然思想的反映。而他容貌毁悴的至孝行为,则可以理解为,在他的内心深处是信奉儒家礼法的。
在竹林诸人中,王戎最佩服的人是山涛。
《世说新语》记载,王戎曾经这样赞誉山涛:“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其名器。”
虽然,山涛在竹林中与朋友们谈玄饮酒,但是,他会经常眯起双眼、看山云翻滚。
他的耳朵,时常都在注意来自京城洛阳的消息。
由于当时司马氏与曹氏集团的斗争日趋白热化,不知, , “鹿死谁手”的山涛,只好放弃官职,隐居在竹林中观望形势。
高平陵事变后,局势明朗。山涛主动离开竹林到洛阳找司马氏求官。
当时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热情接待了这位表亲,并用玩笑的口吻说道:“吕望欲仕乎?”
司马师说的吕望,就是商朝末年的姜太公。
相传他垂钓于渭水之滨。八十岁遇见周文王以后才步入仕途,终于找到了一展雄才大略的机会。
走进官场的山涛谨慎勤勉,深得司马氏信任。
公元264年,司马昭亲自率领大军西征平息叛乱。
当时,曹操的后人、魏氏诸王都居住在邺城。司马昭担心他们会趁机闹事,就让山涛担任邺城的行军司马,并派出五百名士兵镇守。

出征之前,司马昭嘱咐山涛说:“西边的事我自了之,后事深以委卿。”
待到司马昭西征归来,邺城果然平安无事。
于是,司马昭对山涛也就更加信任倚重。
山涛担任过的一个重要官职是尚书吏部郎,职责是为朝廷选拔官吏。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十来年。
虽然,山涛曾经一度步入百家岩的竹林中,和嵇康、阮籍等人谈玄论道,但他真正信奉的是儒家思想。孝,在他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据说,得到母亲生病的消息,山涛立即告假回家。看见面容憔悴、病重卧床的母亲,山涛失声痛哭。责怪自己没有尽到孝子的责任。
山涛整天守护在母亲身边,喂汤喂药。
连给母亲做的饭,他都要亲口尝一尝,看看香与不香。
《晋书》本传记载:母亲去世之后,山涛虽“年逾耳顺”,但“仍居丧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
山涛还准备在坟墓旁边结庐而居,为母亲守墓。这与阮籍、王戎居丧期间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山涛不是没有看到司马氏的劣行和朝中的凶险,他想借母丧的机会告老还乡。没想到他的请求被朝廷驳回。
山涛的家乡河南武陟县,距离他与朋友们聚会的那片竹林只有四十里。
一旦想起在竹林中聚会的美好时光,他脑海里首先出现的是嵇康弹琴的身影。

石静远(2015-04-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