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之一聚会

家乡区县: 修武县

据《修武县志》记载:1750年,四十岁的乾隆皇帝沿太行山西行,途经河南修武县,当他得知这里是魏晋时代“竹林七贤”聚会的地方时,不禁大发思古之幽情,挥笔写下了《七贤诗》:
嵇生放达意真豪,嗣宗青眼夸神交。
启事吏隐何妨涛,沛国豫流形陶陶。
小阮不愧玉树曹,阿戎清爽舞浊醪。
竹林之游芳躅高,延之过激由去朝。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自负的皇帝,对这七个古人感怀不已?
其实,“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代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七位名士。由于他们曾经在竹林中聚会,因此,得了这么个雅号。
东晋之后,“竹林七贤”的名称开始流传开来。
随着时光的推移,他们逐渐演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和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名士走进“竹林”的呢?
关于这个事情,还要从汉朝末年说起。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经过二十余年时间的征战,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
同年十月,曹操的儿子曹丕强迫汉献帝以“禅让”的名义退位,自己登基称帝。
226年,当了七年皇帝的曹丕病故。
临终前,曹丕委托司马懿和曹魏宗室、大将军曹真等人共同辅佐他的儿子、魏明帝曹睿。
在中国,司马懿几乎是人所皆知的名字。 公元179年,他出生在河南省温县的一个世家大族。
司马懿出山后,在抗击东吴、蜀汉等战争中屡建奇功,成为曹魏政权的重臣和谋略家。
在《三国演义》中,对他的出色表现有着详尽的描写。
239年,曹睿去世,八岁的曹芳继承皇位,改元正始。由司马懿和曹真的儿子曹爽共同辅佐。
作为三朝元老,谋略和声望都远在大将军曹爽之上的司马懿,用装病来麻痹对方。而暗中却等待时机,准备给予对手以致命的打击。
山雨欲来风满楼。
面对当时险恶的政局,难测的宦海,为了免遭杀戮,许多士人不得不躲避于山林。随之而来的,是玄学的盛行。
所谓玄学,就是老庄之学。魏晋时代玄风盛行,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局不稳,在改朝换代的变动中,士人,尤其是那些与政治有干系者,往往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因此,如何避免受害和保全自身,成为这一时期士人关心,和思考的重要问题,而老庄的“贵无“思想,恰恰有助于他们,对这一社会和人生问题的解决。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总结道,在当时的情况下,“魏晋思想家不得不援老庄方外之观以自慰,而其流遂漫衍矣。”
而与玄学相伴相生的,是清谈之风的兴起。
著名学者林语堂说道:“魏晋清谈之风,读书人谈不得国事,只好走入乐天主义以放肆狂悖相效率……这是人权被剥夺时,社会必有的反应,古今同然。”
史料记载,曹芳在位时的正始末年,也就是公元248年期间,嵇康、阮籍等七位名士,经常聚集在当时河内山阳的一片竹林里。
他们远离仕途,崇尚老庄,在竹林中谈玄论道,纵酒行乐,过着潇洒飘逸的生活。
嵇康是七贤中的代表人物。生于公元223年。
嵇康字叔夜,谯郡铚县,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宿县人。
还在嵇康少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靠母亲、兄长抚养长大。
在讲究相貌风度的魏晋时代,他是人们公认的才貌出众、气度非凡的名士。
嵇康不仅长得出众,在哲学、文学、音律等方面也很有造诣,弹琴的技艺深为当时的人们所赞赏。
嵇康又善书画,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著作《书断》中,将嵇康的草书列为妙品。
作为与曹魏宗室有姻亲关系的名士,嵇康明白自己很容易招来司马氏的猜忌。
他觉得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动者多累,静者鲜患”。于是就“思丘中之隐士,乐川上之执竿”。
于是,嵇康离开朝廷,在河内的山阳一住就是20年。
据考证,山阳就在今天河南省修武县一带,它南临黄河,北靠太行山,因在山的南麓而得此名。
在河南修武县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内的百家岩,沿着古塔东面的山路前行百余米,有一块宽约三十米、长一百米的平缓地带。
从前人留下的碑记石刻中得知,这里就是竹林七贤的聚会地点之一。
百家岩所在地的云台山,总面积约190平方公里,景色秀丽。对于崇尚自然的嵇康来说,把家安在这里是理所当然的了。
同时,云台山距离当时的都城洛阳只有二百多里。修建有贯穿全国的古驿道,交通十分便利,在这里可以听到朝廷很多消息,因此,对于那些出仕是为了入仕的士人来说,是很好的隐居之地。
同那个时代的许多士人一样,居住在山阳的嵇康,爱好《老子》、《庄子》,鄙弃礼教。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虽然隐居在云台山的百家岩,但名声还是远播在外。
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人都先后到这里与他结交,于是,就有了七人的竹林之游。
同嵇康一样,阮籍也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
阮籍,字嗣宗,生于公元210年,河南尉氏县人。
阮氏家族世代儒学,父亲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善解音律,曾经做过曹操的僚属。
受家庭中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阮籍从小就有奇才异质,显得与众不同。
《晋书》本传说长大后的阮籍:“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阮籍的散文写得很出色,他尤其擅长诗歌创作。
作为名士的阮籍,自然是官场拉拢的对象。
大约在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前后,久闻阮籍大名的太尉蒋济,准备让他做自己的下属。
阮籍听到消息后,写了一篇《奏记》,称自己是“负薪疲病,足力不强”,婉言谢绝。后来,在乡亲和亲属的劝告下勉强就任。但是,不久他还是辞职了。
正始八年,阮籍又做了朝廷的尚书郎。但“少时,又以病免。”
可是,没过多久,阮籍又接到大将军曹爽的征辟。
《晋书》本传说:“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这个举动,为他以后被司马氏看中,埋下了伏笔。
拒绝曹爽征辟的阮籍,每天“弹琴长啸”。他或者“游行丘陵,终日不返。”
在与嵇康结识后,阮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便欣然开始了竹林之游。
竹林七贤当中,阮籍的侄子阮咸也是杰出的音乐天才。
阮咸,字仲容。他为人放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
阮咸和他的叔叔阮籍一样,都鄙弃世俗。《晋书》中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有趣故事。
据《晋书•阮咸传》记载,有一年七月七,住在路北的阮家,家家都竖起了衣架,挂满了绫罗绸缎,十分张扬。
住在道南的阮咸,也在自家院子竖起了几根长杆,把当时名为“犊鼻褌”的粗布短裤,找出来挂在了上面。
而阮咸却振振有辞地说,既然大家都在七月七这天晒衣服,我也不能免俗,就把这些衣服拿出来晒晒,又碍着谁了呢?
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的要数山涛,参加竹林之游时已经四十三岁。
山涛,字巨源,河南省武陟人。《晋书》本传说他:“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
《世说新语》中记载,有人这样评价山涛:“此人初不肯以谈自居,然不读老庄,时闻其咏,往往与其旨合。”
同阮籍一样,走进竹林之前,山涛也经历过官场,做过河南从事。
结识了嵇康和阮籍之后,山涛深感荣幸。
他曾经对妻子韩氏赞叹道:“此生只有他俩可以做朋友。”
《世说新语》记载,之后,山涛的妻子对山涛说,他们的才智远远超过你,你只能以度量和他们交朋友。山涛赶紧回答说,他们也认为我以度量见胜。
然而,走进竹林中的山涛,对《老》《庄》并没有真正的兴趣,仅仅是口头谈谈而已。
《晋书》本传记载,山涛为布衣时家中贫寒,妻子常有怨言。山涛说:“且忍饥寒,我后当做三公,不知汝堪做公夫人否?”可见,山涛对做官早有盘算。
山涛还和司马氏有着亲戚关系。
当司马氏集团与曹魏集团争夺政权时,他摸不准形势,不知道谁胜谁负,因此逃离了官场,走进了竹林。
但是,对钟情于仕途的山涛来说,这只是权宜之计。
竹林七贤中有一位是山涛的同乡,姓向名秀。
向秀,字子期,擅长诗赋,曾经注过《庄子》。
据《晋书•向秀传》记载: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统也。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
竹林七贤中,还有一位以嗜酒著称的人物——刘伶。
刘伶字伯伦,安徽人。他爱好《老》《庄》之学,为人通达诙谐,胸襟开阔,不拘小节。
《晋书》本传说刘伶身高六尺,仅相当于现在的一米四十五。人矮小,其貌不扬,好饮酒。
至今,民间仍然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喝酒的逸闻趣事。
刘伶平常沉默寡言,不轻易与人结交,对人情世事一点都不关心。
但自从遇到阮籍、嵇康后,刘伶觉得与他们情投意合,便欣然加入了竹林之游的行列。
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是王戎,参加竹林之游时只有十五岁。
王戎字濬冲,他的老家在山东临沂。
《晋书》本传还记录了王戎一个故事。魏明帝曹睿在位的时候,曾让人弄来一只老虎,关在京城洛阳宣武场的栅栏里。
年仅七岁的王戎,也在看热闹的人群中。
当勇士断掉虎牙之后,老虎疼痛难忍,怒吼震天,扭转着身子,拼命地冲撞栅栏,仿佛就要破栏而出。围观的人全都惊呆了,有的四处奔逃,有的瘫坐在地上,宣武场上一片混乱。
但是,只有王戎纹丝不动,神情自若,看得津津有味。
坐在门楼上的魏明帝曹睿,见到这个小孩如此出众,不仅暗暗称奇,连忙派人前去打听他的姓名。
王戎的大胆镇定,因此为人所知。
王戎参加竹林之游,得益于阮籍。
还在阮籍做尚书郎时,就知道他的朋友、同样做尚书郎的王浑,有一个被称为神童的儿子。
阮籍比王戎大二十来岁,他们能在一起长谈,可见王戎有高超的言谈本领。
可是,参加竹林之游不久,阮籍就发现王戎有世俗之气,便找机会对他挖苦调侃。
有一次,嵇康、阮籍、刘伶等人在竹林中畅快地饮酒。
等了很久,才见到王戎的身影。
看到姗姗来迟的王戎,阮籍戏谑地说道:俗物又来扫人的兴!
王戎也不示弱,他微笑着甩过来一句话:像你们这样的人,还有谁能扫你们的兴呢?
就这样,这些志趣,出身、经历并不相同的七位名士,面对当时险恶的政局、难测的宦海,一起走进了幽静的竹林。
七贤在竹林中尽情地展露真性情,琴声、笑声时常回荡在百家岩的上空。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249年正月,一个发生在京城洛阳的事变,将改变竹林七贤的命运。

石静远(2015-04-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