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523~592) 俗姓李,泽州霍秀人,祖籍甘肃敦煌,是南北朝至隋代早期在净影寺修行的高僧。佛教界为了区别他与另一位佛教高僧东林寺的慧远,习惯称他为净影寺慧远。佛教界将他与天台宗开山祖师智颐和三论宗者吉藏全称为隋代三大师,后人将他和东林寺慧远并称为“佛门二远”。净影寺慧远博宗诸学,精通文理,世称疏王、释义高祖,是中国佛教界的集大成者。
关于净影寺慧远的争议主要是他与净土宗的关系,后世有净土宗信徒尊其为净土宗初祖之说。这种说法是否确切,史有争论。至于慧远对净土宗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慧远为净土宗经典《无量寿经》义疏,系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而该疏对中国净土宗影响巨大,故慧远对净土宗的开宗之功不可忽视。二是慧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的统一的净土分类说。慧远校研诸经,融会折衷,提出了三净土之说,即事净土、相净土、真净土,成为净土思想系统化的第一个探索者。净土信仰源于古印度,形成于公元二三世纪,于西晋时期传入中国。东林寺慧远所创立的莲社虽然为最早的净土活动,但净土宗的建立则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后世把东林寺慧远尊为净土宗初祖是不确切的。后来佛教史的所谓净土七祖、九祖之说,并非根据师徒相承、衣钵相传的原则,而是后人根据历史上倡导净土信仰较大的人物编排而成。这说明与其他宗派相比,净土宗缺乏严密的传法世系。因此,净影寺慧远被尊为净土初祖并非毫无道理。鉴于净土列祖编排方式及净土传法世系,综观慧远对净土宗的贡献,人们尊其为净土宗初祖是对慧远在净土宗的确立与发展过程中所作贡献的认可与推崇。
除净土宗之外,慧远对地论宗的贡献也是无可争议的。慧远之师慧光是中国佛教地论宗的开宗者。慧光圆寂后,慧远秉慧光之说,弘扬佛法。地论宗分为相州南道、相州北道二派,慧远成为相州南道地论宗的开山之祖,所阐释的《华严经要义》被华严宗采用。
关于慧远的师从问题,佛教界也有争议。对慧远影响较大的老师共有三位:一位是青莲寺住持、被佛教界称为北方净土宗创始人之一的昙始。他是慧远进入佛门的相路人,对慧远净土思想影响最大。一位是中国佛教地论宗开宗、四分律宗开祖,世称“光统律师”的慧光大师,他对慧远后来关于地论宗的成就影响巨大,最终促成慧远成为一代宗师。还有一位是和慧远亦师亦友的隋朝两任佛教国统昙延,他是慧远的挚友,两人共参佛法,共研经书,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不少佳话。
慧远一生博宗诸学,著书颇丰,著有《大乘义章》、《十地经论义记》、《华严经疏》、《大般若经义记》、《胜曼经义记》、《无量寿经义疏》、《维摩经义记》,共20部100余卷,其中《大乘义章》被称为佛教的百科全书。
关于慧远的传法故事及为护法所作的贡献,史有记载的主要是慧远因北周武帝灭佛而奋起抗争的事迹。据《续高僧传》记载,北周时期,武帝灭佛,命废经像,僧人还俗,大统法上等五百余人都不敢提出异议,只有慧远对武帝说:“今天陛下以为有王权在身,就破灭我佛三宝,你可知道阿鼻地狱所收之人是不分贵贱的,难道你就不害怕将来下地狱吗?”慧远虽未能改变周武帝灭佛之心,但却保留了大量佛经。至隋朝佛法大兴,慧远在净影寺讲授佛法,所讲出疏,纲目具备,文旨允当,被公认为天下第一高僧。隋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召六名德高望重的僧人入京统管天下僧尼,慧远位居六大高僧之首。
开皇十二年(592年),慧远圆寂于净影寺。隋文帝痛心疾首地说:“吾伤国宝也。”
百岩大师(756~815) 俗名谢怀晖,祖籍中原,东晋时流寓到泉州(今属福建)。他自幼聪明,博极群书,尤好佛经、庄老之书,性喜清静无为。一天,他看过佛书后,沉思良久,忽然叹道:“我的祖先现在在哪里呢?四肢百体,视听功用,是谁授予我呢?”言毕,泣下如雨。自此皈依佛教,并于贞元初(785年)拜南宗马祖为师。马祖,俗姓马,法号道一,世称马祖,汉州什邡(今属四川)人。马祖时代,禅宗尚受到其它教派的排斥,尤其是在北方和长安。但通过马祖强有力的对禅宗的传布和实践,造就了一大批非常杰出的后继者,“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百岩大师即是其后的最重要禅宗继承和发扬者之一。他师从马祖后,专攻《楞伽经》等大乘教义,得圆明清净之本,去妄想因缘之习,百八句义照其身心,心离文字,化无方所,遂成正果。他有感于马祖北上弘法未达预期目的,即以传播南宗禅法为己任,曾游历清凉(五台山)、幽州、徂徕山(今山东泰安县东南),后到怀州修武县百岩(今百家岩)修行传法,前来问法的很多,门徒多至数百,遂有百岩大师之号。
百岩大师认为,自心本性清净独立,无须执意进行“遣境”、“去垢”的修行。他说:“心本清净而无境者也,非遣境以会心,非去垢以取净,神妙独立,不与物俱。能悟斯者,不为习气生死幻蕴之所累也。”他的“净心”、“自悟”之说,在当时北方的佛教界引发了很大的震动,也很快引起了笃信佛教的当朝皇帝的重视。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应诏入京,住章敬寺毗卢遮那院,百岩大师在此讲说禅要,朝僚名士前来参问者络绎不绝。后皇帝召入麟德殿参与论议,被推举居上座,与“名公义学”“击难者”进行过激烈的论辩。论辩的结果是禅宗赢得了朝廷的尊崇,终于使禅宗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教派,流布千年,风及海外,使禅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和标志。讲法之余,百岩大师还著有《法师资传》一书,主要记述从印度迦叶至慧能、神秀的事迹。
百岩大师于元和十年(816年)十二月十一日圆寂,年60岁。明年二月,门人智朗、志操等奉全身葬于灞桥北原,敕谥大宣教禅师,立碑于寺。碑铭为著名诗人贾岛所撰:“实姓谢,称释子,名怀晖,未详字,家泉州,安集里。无官位,有佛位。始丙申,终乙未。…… 西方之教,南宗之妙,与日并照。百岩得之,为代导师,颍若玻璃,结火燔性,爱流溺正,痴冥奔命。即心是佛,即色是空,师之通兮。”贾岛的这篇碑铭中对百岩大师在禅宗地位的极高的评价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