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孙思邈

家乡区县: 修武县

孙思邈(581-682),自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隋、唐两代大医学家。孙氏自幼聪颖,喜好读书,勤学苦练,20岁精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又好释典,兼通阴阳,推及医药。隋、唐两代皇帝都召他做官,他却无心仕途,晚年从事医学著述,是文史医药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杰出人物,尤以医学为最。孙思邈是因病治医,勤奋成家的。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他的高尚医德,是大医精诚与高超医术两相结合的医德规范。他在学术界也树立了崇高的榜样,一直熏陶着代代医家。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靠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
孙思邈曾长期在云台山一带采药炼丹,治病救人。他来云台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云台山山高林深,盛产药材,此地的山药、地黄、牛膝、菊花质地最佳,药效最好,黄精(鸡头参)是道家修炼养生的必备之物;此外,云台山自古就是道教名山,魏晋时期的王烈、孙登两位得道高人曾在此隐居修行,上清派祖师魏夫人更是在此得道成仙,作为崇尚老庄、倾慕神仙的孙思邈来说,到此一瞻前辈遗踪也是他的重要心愿。当地百姓传说孙思邈在采药时,曾遇一虎横卧路中,表情痛苦地张着大嘴,他仔细观看,原来是一根骨头卡在喉中。孙思邈大着胆子为它取出骨头,老虎为报恩,竟背负着他来到一大洞前,从洞里衔出虎崽,把洞留给了孙思邈居住。从此,孙思邈在此一边采药,一边修行,据传《千金要方》就是在此写成的。
孙思邈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被称为“药王”、“真人”、“药圣”。他死后,他在云台山所居住的山洞被称为“药王洞”,洞中还有他及两个童子的石像,后人常到这里祈福祛病。今天的“药王洞”前,尚有一株千年红豆杉,相传是药王孙思邈当年亲手所植。

石静远(2015-04-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