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元好问

家乡区县: 修武县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太原秀容人。父亲元德明以诗知名,老师郝天挺又是著名的学者,所以元好问在少年时代就受到较好的文化教养。27岁时,蒙古军南下,他从家乡流亡到河南。32岁中进士,做过南阳及内乡县令。蒙古灭金前后,北方人民遭受到空前的灾难,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金亡不仕。元好问的诗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反映了金元之际的社会矛盾和百姓的痛苦生活,不仅在当时享有声誉,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
元好问流亡河南期间,多次游历并逗留修武,并留下不少诗歌、散文及碑铭。诗作主要有:《萧仲植长史斋》,诗尾自注“修武作”,诗中充满报国豪情,应为早期作品;《过浊鹿城与赵尚宾说山阳旧事》,浊鹿城遗址在今天的修武县五里源乡李固村,诗中借汉献帝封国旧都被元兵焚毁,慨叹朝代更迭。《戊戌十月山阳夜雨(并序)二首》,诗序中说“丧乱之后,继以荒年。一雨百顺,喜极梦尽,情见乎词”,诗长24行,120字,从其诗意来年,元好问这次在丧乱荒年之际来到修武并寄居于某一寺庙中,忽然久旱降甘霖,他十分高兴,由衷地希望修武人民从此“一雨开百顺”,表达了元好问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真挚感情。金元之际,邱处机在马坊村倡导创建了一座道观,初时无名,后来获赐为真清观。正大七年(1230年),道院被元军焚毁。第二年,刘志敏的徒弟冷德明重修真清观,比先前更为恢宏壮丽,并派师弟房志起到联城找到四处流亡的元好问,请他为真清观作记。元好问知道长春教曾救了不少百姓,所以毫不推辞,欣然作《真清观记》,详细介绍了真清观的创建及重修过程,并对长春教在乱世之中能够以自己的特殊身份救助众生的作用和贡献作了全面评价。其后不久,元好问再次旅居修武,受到马坊真清观住持冷德明的热情招待,他在遍览“十里风荷”的马坊美景后,连作《马坊冷大师真清观道院》三首。

石静远(2015-04-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