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女书流传地上江圩处江永县北大门,距县城13公里。1995年改乡为镇。全镇辖15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约5000户,19000余人,其中瑶族人口7574人,40%是瑶族。S325省道由北向贯穿其中。上古时期,这里是古越辖地,战国初并为楚。百越文化和楚文化都留下了深厚的遗迹。加上都庞、萌诸两山夹峙,珠江、湘江二水分流,瑶族、汉族民众交错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这里便形成了与湘方言和西南官话截然不同的土语,也养成了独具特色的奇风异俗:
江永县
江永县
婚姻:姑娘在婚前要做1—2年针织,当地俗称“女红”,为自己,也为未来的家庭新成员做许多穿戴用品。缔结婚姻一般要经过四个程序:提亲、合八字、为准、过点击看大图门。“提亲”即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求亲。即使男女青年相互私订终身,男方也要请媒妁上门提亲。而后,择吉日让媒人把男主人公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家,女方的父母再把女儿生辰八字与男子的相对照,看相克还是相生,叫“合八字”。如八字相合,则男主人公要备彩礼择吉日良辰,鼓乐喧哗,送到女方家,叫“为准”,也叫“下定”。而后,待第二年的冬天“过门”。“过门”要“坐歌堂”三天三晚。第一天叫“嘈屋”,也叫“愁屋”,女方家请来乐师和姑娘的歌伴7—10人,练习唱歌,并把第二天、第三天要唱的内容一一列出,主唱和伴唱有明确分工。因为女儿要出嫁了,家人和友伴都依依不舍,内心有难言的愁苦,故叫“愁屋”。第二天是“小歌堂”,要做一个通宵。女方要唱父母、兄弟、亲友的恩恩怨怨,逐个唱到。有痛切伤心处,嚎淘大哭;高兴欢心时,眉开眼笑,众人同乐。第三天是“大歌堂”,主题是唱“离娘歌”。将要出嫁的姑娘,表达对父母亲朋好友的依恋之情,家人好友也用歌对出嫁女以亲切的祝愿和教诲,包括今后怎么做人做事,如何敬奉公婆和丈夫,如何料理家务,勤俭持家,什么时候要回娘家门等等。“坐歌堂”场面十分热烈壮观,歌堂里往往挤得水泄不通。这一系列的歌唱,有些要做成“女书”文本。
“贺三朝”: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女友要接新娘回到娘家,叫“三朝回门”。女友来祝贺,都要有“女书”,按女书吟唱,叫“贺三朝”。现存“女书”作品中,装祯最讲究的都是“三朝书”。它的制作有尺寸规定。蕊页9—15页,只写其中3—6页,留下的空白给回门女续写,书里还夹着五色丝线和剪纸图案等。
“不落夫家”:已出嫁的女子,除节日喜庆丈夫专程接以外,婚后生育以前不能在夫家住。女子要在娘家直至有了身孕才去夫家。在娘家的时间,多是写、唱“女书”和做“女红”。
江永县
江永县
四月八“斗牛节”:未婚女子在农历四月初八日,相好的女友们要凑些米、油盐、菜肴到野外去“打平伙”,带着“女书”去吟唱,畅谈美丽人生。因这一天,男人都赶着牛牯到野外去斗牛,因此,女子习惯也把她们的活动叫“斗牛节”。
六月六“吹凉”:这一天,已出嫁有了小孩的媳妇要回到娘家过六月,读女书,女方家里要买些时鲜菜肴,做粽粑,买纸扇,接女儿回家过六月“吹凉读扇”。这样做的人家,他们的女儿就显得“贵器”。
“结拜姐妹”:女子见与自己情趣相投的,便可以“结拜姐妹”,年龄不受严格限制。一般结拜的是单数,如七个叫“七仙女”。一经结拜,就经常写女书作品往来,加深感情。这种结拜要超过亲威关系,还会延续行走2—3代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