蛎岈山地处南黄海沿岸,位于海门市东灶港东北约4公里,距今已有1690年历史,因盛产牡蛎而闻名。蛎岈山东西长1.43海里,南北宽0.9海里,占地面积6600亩,处在南黄海潮间带,由牡蛎活体和各种海洋生物构成。海门蛎岈山的神秘之处在于入水为礁出水为山,被当地人称为“沉浮山”,山影犹如碧波丛中托出一盘“海龟听潮”的盆景。千百年来,当地的渔民一直称牡蛎为蛎岈,蛎岈山的“蛎”就是牡蛎的蛎,“岈”字是形容蛎岈山地形的峻峭,因此而得名“蛎岈山”。江苏省海门市位于长江与黄海的交汇之处,正是长江注入大海时所带来的大量泥沙筑成近海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牡蛎滩——蛎岈山,至今它的成因还是一个谜。
蛎岈山又称蛎岈堆,其整体是由许多牡蛎贝壳经若干年生化反应而形成的贝壳礁体,表面又布满着活体牡蛎。它似山非山、似岛非岛,由黄泥灶、泓西堆、大马鞍、扁担头、十八跳等大小不等的30余个牡蛎堆坨积而成,整体呈东西走向,东西长1.43海里,南北宽0.9海里,6600多亩。岛上生物资源特别丰富,别有一番天地,除盛产有“神赐魔食,海中牛奶”之称的牡蛎外,还生长有海葵、海螺、泥螺、梭子蟹、竹节虾以及各种近海鱼类。
蛎岈山似山非山,似岛非岛。它潮落时露出海面为岛,重重贝山赏不尽;潮涨时隐入海水成礁,浩瀚大海连天涌。有楹联颂其曰:“是山非山潮落登山天下奇景扑面来;有岛无岛汐 涨离岛海上壮观踏浪去”。蛎岈山其实就是千万年来牡蛎堆积而成。一代代的渔民在此劈去一半牡蛎取肉,留下一半贝壳,上边又长蛎岈,再劈去一半留下一半,如此年复一年,日积月累,贝壳不断长高而成山。山顶绿藻茵茵,山 脚贝林迭迭,山间溪水潺潺百川归海。海浪冲击陈旧的贝壳,又变幻成一片片一条条贝壳场、贝壳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