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煎包又叫水煎包子,是安徽、江苏、山东、台湾、广东、香港和澳门地区常见的点心,有一层薄薄的面粉水做成的薄衣,馅料有猪肉、干贝等,广东水煎包加入虾仁,台湾水煎包加入高丽菜。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山东利津县(古称“凤凰城”),现主要以博兴县乔庄镇(蔡寨村)出名,多分布于博兴县东北部乡镇。明清时期,这里是海河陆路的交汇中枢和著名商埠,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独具特色的水煎包应运而生。台湾的水煎包二次大战后由中国大陆带入并演变成当地口味。
基本简介
水煎包在烹制过程中融煮、蒸、煎于一体。刚出锅的水煎包,因兼得水煮、汽
2 历史传说
传说一
江苏北部的丰县是汉高祖刘邦的出生地,故称汉乡。在这里流传着两款风味独特的食品,一是“水煎包”,二是“帝王粥”,据说这两款食品都和汉高祖刘邦有关系。
相传两千多年前,刘邦与其母被秦兵追杀,逃至丰县东城时已是黄昏时分。当时母子二人肌又渴,恰好遇到一家包子铺正欲收幌关门,其母便向店主讨食。店主见二人可怜,就把烧汤剩下的粉丝剁细,再加入调料做成包子,随后又把包子放入平底锅中煎熟,并且用豆面、小米面混在一起熬成粥,主母子二人食用。刘邦与母亲食后顿觉精神备爽,并得以顺利逃至沛县,免遭劫难。后来刘邦登基做了皇帝,其母却然念念不忘那顿救命饭。于是,刘邦特意从家乡请来了当年丰县开包子铺的那一家人,将他们迁至长安新丰宫(今临潼骊山新丰宫),圆了其母想吃水煎包与面粥的心愿。
如今,在江苏丰县和沛县仍然保留着吃水煎包、喝面粥这一汉代遗风,而且那粥也被称为“帝王粥”。[1]
传说二
公元219年,刘备得蜀后进兵汉中,命令老将军黄忠和谋士法正,夺取曹军屯粮之地——勉县定军山。他们带领将士军队兵临山下,兴势扎营,连夜偷袭并占领了定军山侧峰。法正以“坚守阵地、以逸待劳”之计,让黄忠率兵驻扎半山上,法正则立山顶观察曹军动向,以旗为号,曹军大将夏侯渊见蜀军夺了对面的山,心中大怒,带兵来夺,大声骂道:“哪位将军,敢下山交战,以决胜负,拿儿的头来!”法正举起白旗,黄忠按兵不动,只是催促做饭。山上水不足,火头军为节水,改蒸馒头为生煎馒头,将士们轮流吃饱喝足,气力倍增。
任凭曹军叫骂,蜀军只不理睬。曹军叫骂半天,疲惫不堪,锐气大减。午时以后,夏侯渊骂累了,曹军纷纷下马休息,无精打采。这时只见法正将红旗一挥,传令:“可击矣!”蜀军顿时鼓角齐鸣,喊杀声震天。黄忠老将军一马当先,冲下山来,夏侯渊正在碾盘上解衣歇息,未披盔甲,黄忠趁他刀未出鞘,马未上鞍,一刀劈下斩杀,因老将军用力过猛,碾盘石竟也被削去一角。曹军主将已亡,无心恋战,四散奔逃。蜀军全线出击,一举夺取了定军山,取得了胜利。
后来随着将士们的征战,生煎馒头正式列入军粮熟食品种,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流传广泛,成为饮食市场上的大众化风味小吃,在北方,馒头与包子的实际含义有差异,随后就叫成了水煎包子。[2]
3 主要特点
黄河口水煎包传承利津水煎包制作工艺,精心选料,科学搭配,精心制作的具有浓郁特色的美食。黄河口水煎包有荤素两类,十几个品种。荤包,多以猪肉、羊肉、虾仁、海参、大白菜、韭菜、韭黄等为主馅;素包,多以粉条、煎豆腐、野菜、胡萝卜等为主馅。在当地人们简称它为“煎包”,其状扁圆,上下呈金黄色,外酥里鲜,口感甚佳,因其馅不同,分为羊肉、猪肉、素菜水煎包多种,其馅无论是荤素均加葱、姜、面酱、五香粉、细盐调制,皮为小麦粉面发酵,将包子放入平底锅内少许时间,再加面水,后浇豆油,翻一遍出锅即成,成为人民深受欢迎的食品。各县市均有从事此业者,生意甚好,很受当地居民及旅游者的欢迎。其形状根据各商家不同,水煎包形状和大小有异,形状如柿饼的,上下有呈金黄香脆的纸状面片,外酥里鲜,口感甚佳。[3]
4 各地特色
水煎包在山东:水煎包本身就是起源于山东的利津县北宋镇店子村(现凤凰街道办),最为传统的工艺(水煮、汽蒸、油煎),带给人们原汁原味的水煎包。馅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肉馅(牛肉、羊肉、猪肉为主)和素馅(韭菜配鸡蛋或韭菜配豆腐)。色泽金黄,一面焦脆,三面软嫩,脆而不硬,香而不腻,味道鲜美极致,其食者赞不绝口,名扬四方。在利津县大街小巷,路边摊点都可以吃到正宗的水煎包。
水煎包在广东、香港和澳门地区:在这里水煎包则作为常见的点心,有一层薄薄的面粉水做成的薄衣,有别於生煎包的纯肉馅,当地人还在水煎包中加入了瑶柱及河虾仁。
水煎包在河南:河南水煎包则以平顶山市焦店村的最为知名,焦店村的水煎包吃起来麻麻的口感独特,搭配其当地的胡辣汤那就是另一番滋味。在这里想要吃到正宗的可不要跑错地方,焦店水煎包最好吃的还是胖师傅家的正宗老牌包子店。[4]
5 制作材料
精粉500克,猪肉250克,大葱125克,酵面200克,酱油50克,
6 制作方法
做法一、
①将面粉与酵面兑好加入温水和成面团,再碱水揉匀稍饧上案,揪成40个小块,逐个擀成小圆片。
②把肉剁碎,放入酱油、精盐煨起,再将切碎的姜、葱与调料面一起放入肉里拌好,然后再放上剁碎,压出水分的白菜及香油,拌匀成馅。
③用皮包上馅成大圆饺子,俗称扁食,似相公帽摆放在刷匀油的深底的鏊子上(专用鏊子),摆满为止,淋入食油50克,盖上盖煎5分钟,再倒入800克白面汤清水内兑入少许面粉搅成面汤,再盖住煎焖使之变成蒸气传热焖熟,再淋入50克食油,再盖住焖煎5分钟。底部呈焦黄色时,用铲将四周与鏊底分离,大翻鏊,离火即成。底色金黄,焦脆,馅浓香可口,色香味俱佳。食用时用小铲铲人盘内即可。[5][6]
做法二、1酵母加少许温水静置10分钟,加入面粉,适量的温水和成面团,盖上保鲜膜发酵;2从姜切末放入猪肉馅里,加料酒,酱油腌制15分钟;3粉条先放到热水锅中煮软,捞出来凉凉,剁碎,白菜叶洗干净切碎;4把白菜粉条,肉馅一起加麻油,胡椒粉,盐,鸡粉搅拌均匀;5包好的包子醒10分钟,平底锅中加少许油,烧6成热排好包子;6煎一分钟后倒入面粉水(面:水=1:5),面粉水要加到包子的2/5处;7盖上锅盖大火烧开,转小火,直到面粉水烧干,包子底的成脆皮,撒上芝麻和葱花。
7 工艺关键
馅是一方面,用火、用油、用面也是重要因素。包子皮为发面皮,太老太嫩都会影响包子的质量,包子皮如果是死面的,那就成为在胶东一种叫做锅贴的小吃了。在特制的平底锅内刷上底油,油不宜过多或过少,把包好的包子依次顺序放入锅内,加一定数量的稀面水,盖上锅盖小火煎到水干,然后逐个将包子翻个,至双面焦黄淋上豆油即成,其中点水也叫“下汗”,火候尤为重要。总之,要做到油清、面白、馅鲜。水煎包属于大众风味的小吃,物美价廉,制作方面不受四季影响,它一直是当地畅销的地方风味小吃。在利津县大街小巷,路边摊点都可以吃到正宗的水煎包。[7]
8 相关典故
锅贴是平锅出现后的产物,始于何时有待探讨。但胶东锅贴安家在大连,这到是有记载的。三十年,福山人王树茂由鲁来辽,定居。为了谋生,便将胶东传统锅贴结合当地习俗加以改进,专营起这一风味面食。开始时,用手推车装上炉具、原料、碗筷、佐料,或临街搭棚、或走街串巷、或赶集庙会。其制法独特,成品造型新颖,色泽黄白相间,入口焦嫩,鲜美诱人。因其脸上长有浅白麻子,故称其王麻子锅贴。1942年,王树茂购置门头房,并顺势挂起王麻子锅贴的牌匾,使胶东锅贴终于在异地他乡安家落户。锅贴也慢慢发展成为水煎包。[8]
水煎包一家规模并不起眼的餐馆,这里的煎包已经打了上百年,这里的熟货也煮了上百年。它传承了祖孙四代的精湛手艺,从曾祖到重孙,从清朝末年到21世纪,从原来的走街串巷赶大集,到如今这家小餐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