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堡李家山:手工造纸的村庄

家乡区县: 甘肃省康县

大堡李家山。我们是专门来这里考察康县手工造纸的。李家山村镶嵌在一个山洼里,四周全是树木,三颗四季常绿的百年老铁匠树哨兵一样矗立在三个不同的角度护卫着村庄。进村的路比较陡峭,正在整修。我们的车子在修路乡亲的帮助下才开到村庄外面。接待我们的是精明而淳朴的村支部书记李生武。站在他家的院子里,同行忽然惊呼:看,石板房的村庄!
真是一座石板房的村庄!全庄四十多户人家,除去灾后重建的楼房之外,全是错落有致的石板房,实用又古朴,似锦似画非常动人。这样的景象大约只有在影视作品或者水墨画里才能见到,能在康北这个半山腰的村庄里遇见,实在是意外惊喜。我们此行的目的是考察了解这里的手工造纸。康县境内林密竹茂水丰,造纸原料丰富,自古以来就有造纸传统,手工造纸业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据《康县志》记载,1948年,县内巩集、大堡、云台、大南峪、迷坝、岸门口、贾安、白杨、三河、秧田等乡镇共有纸农6000户,年造纸2.5万担(土纸计量100张为一去,10去为一把,10把为一捆,四捆为一担)。造纸原料主要是枸树皮和竹穰,滑水主要用的是柏树枝和猕猴桃枝藤。据李支书介绍,李家山的造纸在明代就有,听老辈人讲,明代、清代李家山的造纸很红火,造纸让当时的李家山人发了家致了富,还置下了苏家山的好大一片土地。历史上大堡河流域造纸的主要村庄是漆树沟、蔡家沟、李家山等。解放后的大集体时代,大堡尹家沟的苏家山、庄子、李家山等村一直传承着造纸,成为当时生产队的一大副业;包产到户后,李家山人凭借祖传的造纸技艺勤劳致富。80到90年代是李家山造纸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全村土纸年产量达到2000捆,户均40余捆。家家户户购买了收音机、自行车等当时比较时尚的家具。
近几年土纸市场遇到了较大困难,主要是劳动力成本高,市场受宝鸡一带工业烧纸冲击较大。目前,全康县只有大堡李家山村三四户人家还再坚持常年造纸,年产量不足100捆,主要在当地和徽县、西和、武都、两当一带销售。
2008年,康县李家山手工造纸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生武被确定为非遗传承人。李支书20多岁开始造纸,从事这个行当已30年。他的两个儿子都会造纸,但中学毕业后却和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出门打工去了。李支书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个营生。李支书告诉我们,目前他们正准备注册商标,改变生产方式和改良产品,制造高端一些的书法用纸来开拓市场。
李家山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场边路旁都是造纸的家什。我们跟随李支书来到村西一个叫纸坊沟的地方去看土法造纸过程。纸坊沟其实是一处尚未开发的旅游胜景。这里不单灵秀俊美,而且耐看,大处险峻翠微,小处更像盆景。它静幽,可以听四周鸟鸣。它破旧,破旧得叫人心动……一条涧溪潺潺流出,被截成浸泡原料的盈盈水潭,坐落在涧溪边的石头砌成的纸坊,屋顶也是石板苫盖的。别处的纸槽大多都是木槽,李家山的纸槽却是由五块石板(有一块做底)做成的,这也是一大特点。我们粗略数了数,这条纸坊沟里差不多有七盘碾子,二十余座纸坊。
手工造纸的工序非常繁杂。首先,要对备好的原料进行分选和晾晒,保证原料的品质,然后把不同的原料分开用石灰水浸泡,洗涤,上蒸锅蒸煮。蒸煮的时间前后大约要三天左右,对蒸熟的原料要手工揉搓,剥去原料粗皮,捣烂。再用碓磓捶打成牛皮一样的皮纸,把打好的皮纸折叠成饼状切成细丝后在碾子上反复碾压,用淘穰布包裹漂洗,按一定比例兑浆,打捞,计数,压榨,沥水揭取,上墙,烘干,撕扯,捆扎,剪齐等等,故有“造纸七十二道手,上墙还要吹一口”之说。并且,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不可随意改动。另外造纸时还有诸多的禁忌,包括许多的言语禁忌和行为禁忌。土法造纸的完整生产过程要历时近三个月,好在经过李支书的精心安排,我们一天时间就看到了土法造纸的全部生产过程。
倘佯在纸坊沟里,我们感觉仿佛走进了一部电影。下午我们要离开村子的时候,天空露出了一抹阳光,照着这片石板房的村庄,温暖而慰贴。但是我们却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角度给这个迷人的小村留下一张比较满意的照片——这个造纸的村庄、石板房的村庄。

顽石(2015-04-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