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民俗

家乡区县: 徐州市邳州市

邳州市民间春节有舞狮拜年、跑旱船、踩高跷传统节目。腊月初八"腊八粥"、二月二龙抬头"爆米花"、清明"戴柳"、"插柳"、女儿出嫁要流下几滴眼泪,谓之"金豆豆",以报达母养育之恩等民俗,端午节、春节、中秋节是民间的最为盛大的三大节日。
邳州悠久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清代及其以前,邳州共有42人79部著作载于《二十四史》及《四库全书》。近现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地方文化获得了较快发展。以农民画、民间剪纸为代表的民间美太,用独特的材料和手法反映农民生产生活,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1992年邳州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和"民间艺术(剪纸)之乡"。地方戏曲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已有200多年演唱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以主伴奏乐器柳叶琴定名并开始走上舞台,其腔调缠绵,优美动听,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颇受欢迎。邳州方言属于北方官话,语音系统与普通比较接近,调值有所不同。


     舞狮也称“耍狮子”,是邳州传统 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起源于汉代,自明代开始流行,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清《邳州志》都记载了邳州“乡会”舞狮子的精彩演出盛况。清代邳州贡生黄 奋基在描写舞狮子的词中写道:“前头狮子一声吼,东倒西歪人乱走,果然大小尽如狂,相习成风今已久。”


      邳州舞狮的道具造型、动作编 排和寓意内涵都极具北方粗犷豪放的霸气,别具一格,特色鲜明。首先,狮子头面具为戏剧花脸脸谱式的形态,夸张优美,形象生动活泼,色彩对比强烈。狮头塑有 九顶,称之为九顶狮子,寓意头顶九洲,力大无比。狮身毛皮采用邳州本地白苘染色后扎制,纯朴厚重,形体独特。首尾相应,辗转跳跃,充分展现出雄狮威武勇猛 的王者风范。其次,舞狮的表演形式、套路独具苏北地方特色。表演时由两对双人大狮,也称公狮、母狮,带一只单人小狮组成一组,由一引狮武士配合引领表演。 为更好的烘托舞狮场面气氛,也有两组或三组配合的。有的是将跑竹马与舞狮编排在一起表演“竹马穿狮子”,狮子与竹马互相穿梭打斗,雄狮翻飞跳跃,如同古时 战场上的两军对垒激战,气势恢弘。邳州舞狮最具特色的是以舞台戏剧式的表演方式,模拟演义生活,注重公狮与母狮之间的情感交流及雄狮力量的表现。如表演情 义的舔毛、爱抚、抖毛、搔痒、戏耍等;显示威武勇猛的的玩碌碡、挺举、跳跃、翻腾等动作,惟妙惟肖,惹人喜爱。


    历史上舞狮艺人的精彩技艺表演留下不少佳话。滩上河湾村舞狮会的“倒挂金钩”、“玩碌碡”都是久演不衰的绝活。据河湾村张氏家谱记载,清光绪十二年 (1886年10月),张氏舞狮会班的张天英、天跃、天雀、天飞等兄弟几人为重修京杭运河滩上境内河定闸竣工祝贺演出,舞至高潮时忽现绝技“金钩倒挂”, 只见两狮后脚紧紧勾住闸壁上沿,狮须戏水摆动不停,惊得成千观众瞠目结舌,掌声雷动。张家会班舞狮人不仅演艺精湛,而且个个力大无比,在演出中能玩转二、 三百斤重的碌碡。又一年,会班应邀在一大户的场院演出,演出前这一大户指着几只祖传的细石碌碡说:“只要你们能玩得动搬得走,我就送给你们了。”随着欢闹 的锣鼓和唢呐音乐,舞狮人把碌碡把玩的上下翻飞,令观众眼花缭乱,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一时间,那户主和观众都为精彩的表演惊呆了,待人们醒过神来,舞狮 人已演毕离场远去,这时场地中那几只碌碡也无影无踪了,已被舞狮人一人挟着一个边舞边撤,拿走了。自此河湾舞狮响誉邳州及周边接壤地区。
舞狮是邳州地区春节、节日庆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前一个月各乡、村都自盘狮会。大年初三开始到四邻八乡拜会,庆贺春节。同时也到单位和个人家庭门前表演“狮子拜年”、“把大门”等。数百年来,传承不断,久盛不衰。

 

吕叶子(2015-04-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