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镇——永城芒山

家乡区县: 永城市

芒山镇位于永城市北32公里处,镇总面积71平方公里,山地占1/5,辖26个行政村,206个村民组,5.61万人,5.02万亩耕地。
芒山镇是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被纳为河南省“十二五”期间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之一,为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镇”、“历史文化名镇”、“卫生镇”、“文明镇”、“园林镇”、“奔小康科普示范镇”,是永城市“汉兴之地、能源之城、面粉之都、生态之市”四张名片之一。
芒山镇历史悠久,秦置砀郡,汉置砀县,唐称凤凰城,清为保安镇,1949年设雨亭区隶属安徽砀山县,1952年划归河南永城,1953年更名芒山区。1986年撤乡设芒山镇。 自古以来即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文人墨客接踵驻足之处,自春秋末年以来,留下了众多千古胜迹和文化遗产,以汉梁孝王夫妇“穿山阴宫”为主体工程的十三座大型汉墓分布在14平方公里的群山之内,以规模之宏伟,年代之久远,工程之浩大而更胜于北京明代的十三陵。以汉僖王金缕玉衣、敦煌前壁画为代表的众多惊世文物是芒山盛衰退苍退桑历史的最好鉴证。以天下奇观“汉高祖斩蛇碑”、“夫子避雨处”等为代表的29处知名人文景点,为今后芒山旅游业的兴旺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特种养殖、工艺雕刻、绿色企业、科技工业、商贸旅游”是芒山崛起的五大经济支柱。
2011年末有幼儿园(所)4所,在园幼儿873人,专任教师16人;小学17所,在校生3412人,专任教师20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732人,专任教师12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面达到100%。

镇拥有中心卫生院一所,村诊所26个,从业医护人员110人。中心卫生院资产总值276万元,专业卫生人员51人,医疗设备齐全,病房楼两栋,拥有床位36张。2011年全年门诊总人次45600人,住院4500人次。分娩520人,手术330人,急诊167人。健全了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全面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1年参保人数46892人,参合率达97%以上。中心卫生院被省卫生厅审定为农村标准卫生院。

2008年,镇投资8万余元,建设了无线广播网;投资12万元,设立了电视差转台。开展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全镇有6800户有线终端,电脑网络入户1400户。网络设施比较规范。
“十二五”期间,芒山镇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借力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机遇,突出旅游开发、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三大重点,全力推进“文化重镇、旅游名镇、经济强镇、和谐新镇”四大目标实现,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芒山镇建成区达到4平方公里以上,镇区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镇区人口集聚率达到50%以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建成较为完善的供水、道路交通、电网、通讯、广播电视、环境绿化,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
——特色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旅游主导产业带动优势突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经济总量显著提高,财政收入稳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设施基本满足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指标均居全市领先水平,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乡风文明,社会和谐。
——管理机制和制度不断创新。将政府的管理完全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长效的管理机制逐步形成。
——政府的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经济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理顺,管理效率明显提高;执法体系健全完善,依法行政得到落实;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便民平台配套齐全,形成运作规范的镇级政府管理体制。

乔中原(2015-04-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