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失败后,在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操纵下,军阀混战更加频繁,连年兵荒马乱,人民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安新人民同全国许多地区一样,所受灾难十分严重,加之天灾连年不断,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迫切需要新的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在全国掀起了革命高潮,各地纷纷建立了党组织, 1927年, 安新县人民革命斗争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共早期共产党员刘亦瑜、王履泰、王家骥一起回到家乡北冯,建立了安新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安新具北冯特别支部委员会,刘亦瑜任支部书记,王家骥担任组织委员,王履泰任宣传委员,自此,安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新的革命斗争,随着北冯特支的建立,同口、白庆、关城、端村等村的党组织也相继建立,根据形式发展的需要,上级党委又把安新县划为特别区,由刘亦瑜、孙必强负责党的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当时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中共安新党组织采取了单线领导小组活动的斗争方式,各组之间没有横向联系,使各乡、村和城镇的党组织都能独立地积极开展斗争,机动灵活的打击敌人。在这期间,安新县党组织始终把宣传工作放在首位,尽量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公开群众场合,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利用庙会、剧场等热闹场合散发传草,利用夜间张贴标语,开办书店介绍进步书籍等以此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使" 实行共产主义"、"人人有饭吃"的革命口号深入到贫困雇农心中。 其次,党组织又深入而细致的进行了阶级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使农民认清了地主剥削的本质,提高了阶级觉悟,从而自觉地加入到反对封建主斗争的行列。另外,各级党组织积极寻找机会,组织农民开展暴力斗争,用以解决生活问题,同时又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在党的领导下,安新的革命开始出现了新的高潮。 1 9 3 0年,北冯长工为要求增加工资而举行了长达十八天的罢工斗争并取得胜利,1932年的要粮示威是在党的领导下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一次斗争,经过两日说理斗争,县长被迫答应了请愿条件,接着同口反渔霸斗争,安州反苇税斗争,反"辑私队",撤换反动区长奚守仁斗争,驱逐反动教师等一系列斗争在党的领导下都取得了圆满胜利。
1934年初,在保属特委的领导下,建立了以王家骥任县委书记的安新县委。"七.七"事变后, 安新的政治局势一片混乱。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派孟庆山由延安到冀中开辟工作,先后在北冯、关城等村开办短期培训班,着手组织力量,在中共保属省委领导的河北游击军和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共安新县地方党组织收编了安新境内的各杂牌武装,组织了人民自卫团和河北游击军第四路,并且成立了新安小八路,由刘克忠任总指挥,随着抗日武装的建立,安新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1938年8月,经冀中四地委批准, 中共安新县委分成了中共新安县委和中共安新县委,刘锡庚任中共安新县委书记,侯卓夫任中共新安县委书记。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和在上级的领导下,安新党组织积极行动起来,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成立了政治学会,组织救亡团体,组织学生上街游行,呼抗日口号,贴抗日标语,唱抗日歌曲、并在此期间组织了"工人抗日救国会"、"农民抗日救国会"、" 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文化救国会"、"儿童团"等群众抗日救亡组织,在各地党的领导下。各抗日团体积极开展工作,逐渐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抗日队伍。
1939年2月15日,日军侵占新安城, 不断对白洋淀水陆各主要村镇进行"扫荡"和"清乡",妄图以此来扼制白洋淀人民的反抗,结果却激起了人民的更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反抗斗争,建立了著名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自此,雁翎精神成了白洋淀人民的象征。活跃在县城各地的除奸团是党组织的另一支神出鬼没的队伍,他们除汉奸、杀特务、端岗楼、令敌伪人员提心吊胆,惶惶不安、许多伪军都暗地里为我抗日武装服务。 1941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侵略者妄图改变这种局面,对占领区实行"蚕食"和"扫荡"相结合的残暴政策,安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首先,党组织及地方武装实行了"精兵简政",增强了战斗力,开展"军民誓约"运动,增强了军民团结。其次,把运动战和游击战结合起来,武装斗争和群众斗争结合起来,非法斗争与合法斗争结合起来,公开斗争与地下斗争结合起来,从而使安新各行各业和采用各种形式斗争的人们汇集成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巨大洪流,利用有利时机和有利地形,处决了大汉奸朱玉其、韩恩荣、冯德新、曹茂林四人,起到了对敌人的震慑作用。为了粉碎敌人的封锁,救民于水火之中,安新县委还组织军民武装抢粮,打汽船、端岗楼,夺取敌人的战略物资和生活必须品。到了1943年,端了敌人一些岗楼,迫使日寇从许多据点撤出,加之雁翎队打包运船,全歼敌人"河防大队",使敌我形势大有转变,敌人只能龟缩在少数大据点里不敢出来,当时的情况正如一首歌中所唱,"一九四三年哪,环境大改变, 白洋淀的岗楼端了大半边"。为后来的反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5年,形式大好,遂与当年6月1日由三十四团的四个连担任主攻,由三小队、白洋淀大队在南关警戒,二十四团的三连担任北关警戒,一举攻破新安城,到 1946年9月3日日本正式投降之时,安新县大部分地区得以解放。
1945年秋,安新县人民加强了政权建设和恢复生产的工作,各级政权一律实行"三三制"。 1946年6月内战爆发,由于安新县委警惕性高,敌人只能在县界边缘地区进行骚扰,并遭了我军民的严厉打击,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政局稳定后,安新县委按照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了土地改革,平分土地。1948年3月开始, 县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本着抽多补少,抽好补坏,抽远补近的精神,一直补到穷人满意和全村都基本一致为止。随着平津战役的打响,县委提出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一切为了前钱"的战斗口号,并在全县掀起了参军支前高潮, 组织了193付担架, 62辆大车, 334头大牲畜并动员了上万人,水区人民出动了大量冰床子,直接参加了支援解放平津的战役。
在整个现代革命中,安新县这个老解放区,在战争年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流传的白洋淀雁翎队精神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