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80年代,中国社会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文化生活都十分贫乏,广大农村尤甚。看露天电影成了那个时代农村人最大的期盼,最大的乐趣和最大享受。无论男女老幼,都是如此。
放映露天电影得从镇上电影院里请来放映员,有时是因为村里要开什么群众会议,又担心人来不齐,所以在开会前先放个片,那现在的话来说,那叫先聚聚人气,请人的钱当然是村上给了;有时是哪家比较富裕点的人家里有什么特大的喜事,私人请放映员来放场露天电影给全村人看,风光极了;当然也有个别是因为严重地违反了当时的村规发约而被处罚的村民,经过村里商量决定就罚他请客看露天电影的。但无论哪种情况都好,看露天电影对于当时的农村人来说,算是一种几近奢侈的娱乐了。
放映地点一般是在农村的晒场,遇到下雨天,一般都是提前散场或改期。放映方法所谓的电影也就是在晒谷场的边上,在泥地里插上两根竹杆或是小树杆,再在竹或树杆的顶部系上一块白色幕布,然后在晒谷场中找好位置,摆上机器,调试好,便可开始了。观众本村男女老少,当然也少不了附近几个村的闻讯赶来的青年男女和小孩,很多时候,看露天电影也成了当时不同村男女互相相个面或是谈对象的好场所与好借口。影片以革命战斗故事片居多,如《红日》、《难忘的战斗》、《地道战》、《英雄儿女》、《今天我休息、《林海雪原》、《海鹰》、《东方红》等。
露天电影是几代中国人共有的记忆。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渐出历史舞台,露天电影一直是丰富生活的重要娱乐项目,尤其在广大农村。一面幕布、一个放映员、一束光 再加上自己搬来板凳的人们,几乎构成了露天影院的全部要素。换片的“中场”,会有人影或大脑袋映在幕布上,幕布白光闪着321倒计时一样,电影又开始。2000年,文化部门“送电影下乡”,露天的电影带着怀旧色彩又出现在农村,不过据报道观影人数,已非昔日。
现在想想那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的方式,充满甜蜜而温馨的记忆。好像没有人心里真正承认自己老了,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过去的时光都是在转瞬之间变成了以往的日子,一年,十年,五十年都是转瞬间,岁月的长河中我们只是一粒水的分子,不是可以忽略,是根本寻不到来过的痕迹。
开始回忆的时候,我已经长大,已经远离了仅有的青春岁月。当觉得回忆越发珍惜的时候,我开始义无反顾地变老。不一样的我们,唯独忆往昔叹青春的时候,感觉都是一样的,蹉跎岁月,怀念过往。
我对露天电影的情怀却随着时间愈加怀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