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买卖蕴含大智慧——孟家包

家乡区县: 聊城市东昌府

    孟家包,聊城传统名吃,又名灌汤包,为祖传手艺。由聊城孟继海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创制。以面粉、带骨生猪肉为主料,小磨香油、葱、生姜、大料面、酱 油、甜酱、冻子等为调料。分为制馅、煮冻、和面、成型等四步操作。熟后表面光 滑柔软,不渗汤,皮薄馅鲜,汁多味香。汤汁入口,醇香四溢,香而不腻。到聊旅 客多慕名上门品尝。
     若在一百年前,在今天东昌府旧城中心的光岳楼上往西面的街上看,那时的县衙门就在这条街上,平日熙熙攘攘,每年农民在夏秋两季来缴纳地丁钱粮,这时的楼西大街更是车马如流。这条街上有城关首屈一指的三德圆饭庄,以及鲁西饭庄、宴宾楼、文明饭庄等,而在这些繁华商铺中还有一家经济小吃——孟家灌汤包,铺面虽小, 名气却大。    

    孟家灌汤包的第四代传人孟宪忠介绍,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孟继海创制了孟家灌汤包。孟继海之前从城西农村生活难以为继,便以拾荒为生,后来到东昌府城里的小饭馆做学徒,勤俭持家,家道逐渐殷实。孟家曾开过酱菜店,后来以经营包子为生计。孟继海自己摸索出一套做包子的工艺,有挎篮子沿街叫卖的,也有开店出售的。等形成规模之后,在古楼西街安定下来,就有了孟家包子铺。
      孟家灌汤包第五代传人孟庆海介绍说,孟家灌汤包不同于“狗不理”灌汤包,“狗不理”是水打馅,也就是顺时针方向搅肉馅,同 时先慢后快地缓缓加水,使之成为肉滑,而 孟家包则是馅包子,在馅子里放肉皮冻, 在蒸的过程中,肉冻自己化开。而在一百多年前如何在盛夏时节让肉冻不化呢?孟 庆海介绍说,包子铺的后院有两口井,一口是专门吃水的,另一口是专门冷冻的,将肉皮汤放在罐子里,然后吊在井里水面之上, 这样可以使得肉冻保持凝固状态。小买卖中的大智慧呼之欲出。
      孟家包子铺与状元府和范筑先司令部相距不远。孟宪忠听爷爷孟广阔讲过,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的后代傅斯年幼年时,常跟 爷爷傅淦一起来包子铺吃包子的故事。傅斯年在东昌府老城北门的祖宅里长大,那时包子铺常有一位老者带着胖嘟嘟的小孙子光顾,在包子铺的长条凳子上,一个孩子抱着包子在那悠哉悠哉地啃,谁能想到这就是后来的大历史学家呢?范筑先来了贵客,也经常差人到孟家包子铺订包子,一些时政要员也经常光顾,可见当时之名气。

 

赵雪麟(2015-04-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