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岭,座落在博罗县老城东侧,南临东江,西靠县城,北面是金湖、银湖,山高约100米,面积0.7平方公里。说起葫芦岭,凡是在县城出生长大,或在县城念过书,工作过的人,总是津津乐道,颇有感情,总有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民间曾流传一首歌谣:“惠州好看看西湖,博罗好玩玩葫芦。”可见当年的葫芦岭是一处多么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葫芦岭,又名浮碇岗。据民国《博罗县志》记载:“又西为县城之浮碇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云:相传浮山初来,碇石于此而成岗。岗形似葫芦,又名葫芦岭。”清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云:“浮山有二碇石。其在博罗西者日浮岗。在增城东者日焦石岭。”又云:“自惠阳东下。两山夹江。忽一峰横出中流,形如葫芦,谓之葫芦岭。博罗县城环之。”关于葫芦岭,民间流传不少美好传说,其中,“葫芦吐九珠”,更是脍炙人口,广泛流传。在今葫芦岭公园人口处和人民公园、休闲公园中央,都竖有一碑和铁拐李塑像,介绍葫芦岭来由。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葫芦岭从山顶到山脚,几乎四面皆是灰白色的贝壳(主要是淡水沙蚬、螺等)。对于蚬壳大量的堆积,旧志称之为地壳隆起的产物。其实不然。据考古资料证实,葫芦岭是一处属新石器晚期贝丘遗址,至今已有4000多年,在遗址中,考古人员曾多次采集到新石器晚期的石斧、石锛、石码、砍斫器、敲砸器等一批石器,以及夹沙黑陶、夹沙粗红陶、印纹硬灰陶等数量很多的陶片。也就是说,我们博罗人的祖先,最早就是在这里居住、繁衍,生息,与大自然搏斗,过着以渔猎、捕捞和采集为主的经济生活。年复一年,在山的四周堆积大量人类食余贝壳,风雨中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成为今天。葫芦岭由于风景独特和所处之地又方便游览,所以历代都成为当地人的游览景点。
旧时有称“博罗八景”,其八景风韵各殊,其中一景就是“浮碇朝曦”。所谓“浮碇朝曦”,是指在葫芦山上观赏朝霞日出,具有无限情趣。早晨,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天水交接处冉冉升起。霎时,霞光璀灿,一江碧水被映照得波光粼粼,似万盏银灯闪烁,簇拥着征帆远去。近处山下林竹轻曳,殿影嵯峨,陈禅钟响过,余音伴着两岸迷离的雾霭渐次消散。那一派壮丽的景色,令人赞叹不止。葫芦岭上早晨观日出,固然让人陶醉不已,而“蒲岭晚眺”,亦令人心旷神怡。西面漫天晚霞将江水染得嫣红,极目远望,水天一色,群帆点点,飞鹰低翔;近处渔歌互答,弄潮儿踏浪掀涛,好一幅充满生机的南国黄昏图画。
据史料记载,历代古人曾在山的四周建筑过不少庙宇、亭阁,培植了大批花木林竹。山麓四面先后筑有罗阳甲第、东岳庙、华光庙、姑婆庙、药王庙、流仙阁、小海南、文昌宫、儒学宫、渊明祠、双忠祠、海岳轩、东园、止园、竹素园、书云台及骊光倒影塔。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知县经彦采在山上建了一座“望骊亭”,谓登此亭可望黄甲岭骊光。另外大东门外,筑有一亭,谓“到卯亭”。在葫芦岭的南麓,还建一亭,谓“笋香亭”。这些建筑物,成为博罗县城具有规模的建筑群,为葫芦岭增色不少,也激发了博罗人浓厚的读书氛围。
纵观历代县志,博罗古代的有名人物如韩启、李亨、李颙、车邦佑、曾一经、曾舜渔、韩鸣凤、韩日缵、张萱、韩如璜、韩如炎等,或世居浮碇岗麓,或筑室浮碇岗、或死后被祠祀于浮碇岗,都给后人传为佳话。葫芦岭由于是一处风水宝地,所以文物古迹很多,至今在山脚的南面,即县自来水厂抽水塔旁,仍保留五段较为完整的明代古城墙。城墙总长为84.1米,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博罗城的老人说,以前的城墙东端筑到葫芦岭中线的地方,俗称“全丝吊葫芦”。后来城墙绕葫芦山边而过,将整座山包在城墙里面,故称 “搭袋(口袋)袋葫芦”。究其缘故,说法有二:一说是出于防御的需要;一说在明末年间,有一位在博罗任知县的外地人,见博罗人在官场仕途上得意者不少,便心生妒忌,依照风水先生的盘算,改筑城墙,将“金丝吊葫芦”改为“搭袋袋葫芦”,以图破坏博罗风水。不论何种原因,县文物普查队对城墙遗址进行了实地调查证实,当初城墙的修筑确如上述之说(曾有几次修筑),而最后时期的城墙是东绕葫芦山,西至榕溪水口。另外座落在葫芦岭的东岳庙,按照习俗,以往每年三月都要举行一次盛大“朝拜会”,俗称“三月朝拜”。每年从三月十九日起便着手准备,定二十日起潮,二十四日游朝,二十五日歇脚,二十六日先迎东岳神于长寿观(位于观背村,已毁),二十七日正式游会。游会这一天,博罗城大街小巷鼓乐喧天,葫芦岭更是是热闹非凡。观会者如潮如堵,喜喜洋洋,游会者装扮杂戏,彩服浓妆。县城内红男绿女,车水马龙,宛如七彩画图,令人赏心悦目。
葫芦岭本是一处天然的游览地,可惜原有的建筑和绿化设施早年毁于战乱。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不断加强对葫芦岭自然环境的保护。1963年,县城镇各机关干部职工及居民,为了改变和美化葫芦岭的面貌,使之成为理想的群众游览、娱乐场所。于是自力更生,在山的西坡建起一座三层高的楼亭,并在西、北两面用红砂岩石、青麻石条各铺筑一条宽2米的登山石级,途中置有平台、石山、石塔、石凳,石阶总长200米。改革开放以来,县人民政府把建设美化葫芦岭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加大在资金,人力的投入,并成立了葫芦岭公园管理委员会,不断完善公园的设施建设,筑起了环山公路,修葺了登山故道,扩建了习武平台,种植了多种鲜花与果树,昔日虽曾繁荣一时,后来却逐渐冷落的葫芦岭,而今又气象万千,令人流连忘返。每天清晨、黄昏,来公园散步、健身、赏景的人随山可见。“浮碇晨曦”、“葫芦晚眺”有了丰富、多姿多彩的内涵,“博罗好玩玩葫芦”的歌谣,在今天已有了新的意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