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

家乡区县: 南宁青秀区

     广西大学(Guangxi University),简称“西大”,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中国南方著名高校,也是广西办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高等学府,中国大学百强高校。学校是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中西部高校联盟”成员之一,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高校之一。
     广西大学由中国早期革命家、教育家、有“北蔡南马”之誉的马君武先生于1928年创建。1939年,广西大学被民国政府确立为国立大学。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广西大学停办,师生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地区的19所大学。1958年,广西大学恢复重建。1998年,广西大学获批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9年,广西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行列 。2012年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计划。
     截止2013年底,学校占地面积307公顷(约4605亩),建筑面积133.09万平方米,在校生32026人,其中本科生23677人,硕、博研究生7061人,博士后65人,留学生1223人。此外,还有各类在职学生5.2万余人。学校设有31个学院及1个独立学院,9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2个,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农学、经济���、法学、哲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的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历史沿革

    1928年,广西大学诞生于广西梧州市蝴蝶山,首开广西高等教育之先河,首任校长是中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马君武博士。学校以马君武先生提倡的"复兴中华,发达广西"为立校宗旨,建校初设理、工、农三个学院。1936年增设文学院和医学院(1937年独立建制,成立广西军医学校)。
   1939年,广西大学被民国政府确立为国立大学。20世纪30、40年代,竺可桢、李四光、李达、陈望道、王力、刘仙洲、陈寅恪、盛成、陈焕庸、千家驹、施汝为、卢鹤绂、纪育沣、文圣常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到校任教,学校综合实力得到提高,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
   抗战期间,广西作为中国大后方,大批专家学者及有志青年荟萃于桂林文化城,广西大学师资队伍更由此得以充实发展,使学校跃居为当时国内重要大学之一,学术力量位居全国前列。

  学术研究

科学研究

学校在野油菜黄单胞菌致病变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水牛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克隆出了中国第一头克
牛)、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及其应用、高密度培养生产高活力α-乙酰乳酸脱羧酶、规模化高效生物技术转化木薯淀粉生产高纯度海藻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杂交水稻恢复测253、测量58的选育与应用”成果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并已在国内外超亿亩农田生产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应用于仅次于三峡电站的龙滩电站等一批水电站建设中,“物权法”研究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充分展示了学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8]
袁隆平的三系杂交稻由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组成,其中的恢复系最早是由广西大学张先程研究员选育成功的,1981年曾获得国家特别发明奖。广西大学的水稻育种课题组还坚持承担了很多研究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杂交水稻野栽型恢复系系列与组合的选育及其推广应用”项目荣获2009年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该项目从1980年开始实施,率先直接利用具有较强恢复能力的野生稻与栽培稻优良恢复系进行人工杂交,采用“多世代、大群体”的系谱选育方法,选育出了17个通过省级或国家级审定的杂交稻新品种。至2008年,国内外累计推广1.77亿亩,新增产值129.61亿元。越南水稻的当家品种全部由广西大学培育。
广西大学王丕建教授率先在国内建立了牛、水牛和猪的人工授精技术体系,曾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5年国际水牛大会“国际科学先驱奖”。该学科的“水牛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研究了该国首例试管水牛、

研究机构

截止2014年5月,学校拥有46个研究所(中心),1个立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7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2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金源单位,1个自治区国际合作基地,1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自治区农业良种培育中心,4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 ,1个大学科技园,1个现代化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

  文化传统

校歌
原词由马君武博士创作:
保卫中华,发达广西,是我们立校本意。
马君武先生像
马君武先生像
为国牺牲,为民工作,是我们求学目的。
努力、努力、大家一齐努力,求得知识,炼好身体,更遵守严格纪律。
努力、努力,大家一起努力,对内团结,对外抵抗,为祖国奋斗到底。

大梧州时期的校歌。有评论指出:抗日战争中产生的《广西大学校歌》分明是战火硝烟中的一代学子的牺牲报国的呐喊。学校桂林时期,马校长又结合时局特征将校歌歌词进行部分改动。建校70周年前夕,校庆宣传组修改校歌歌词,并形成了第三版的《广西大学校歌》。2008年10月10日,广西大学建校80周年前夕,校庆宣传组发布了新校歌,新校歌既有传承性又有时代性,歌曲保留了老校歌的音乐元素,又大胆创新,用现代的音乐节奏和旋律诠释广西大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易为青年学生接受。[
校训
勤恳朴诚、厚学致新
“勤恳朴诚”是广西大学首任校长马君武先生亲撰的校训。自1928年广西大学成立到1953年院系调整,广西大学一直沿用这一校训。按照字面的理解,“勤”是勤奋、认真,“恳”是真挚、恳切,“勤恳”合在一起就是殷勤恳切,唐代柳宗元在《柳浑行状》中说:“词旨切直,意气勤恳”,就是指做事认真不懈;“朴”是朴直朴素、敦厚老实,“诚”是诚信诚实,真心真意,“朴诚”合在一起就是敦厚老实,艰苦朴素,诚信诚实。“勤恳朴诚”就是要求勤勤恳恳做事,实实在在做人,艰苦创业,俭朴生活。其中“诚”是核心,是根本。
“诚”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诚就是真,其对立面是“欺”,“真”的对立面是“假”。为人朴诚,就是朴实无华,诚心真意,以诚相待。大学既是传授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场所,更是教人勤恳朴诚、求真求善的精神家园,就教育来说,教人如何做人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学问也要“朴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诚心诚意,求真求实,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不急功近利。
“厚学致新”。“厚”原指物体的厚度,与“薄”相对,引伸为深重、厚道、宽厚之意。“厚学”既指有广博的知识和学问,又指崇尚知识,博采众长,且还有兼容并蓄,融贯古今与中西的要求。常说要厚积薄发,无论是做学问、搞研究,还是干事业,都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基础,才能达致目标。“致新”就是努力创新,与时俱进,要求通过学习研究,获得新知识,进行新创造新发明;要求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厚学致新”还是为学的两个层次,或者说是两个阶段。要达到“厚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学习志趣,这是人生强大的求知动力。
“厚学”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厚学是为学的第一阶段,要求刻苦学习,博采众长,正如马君武先生所说:“集世界之知识,造极新之国家”。而“致新”是为学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最高境界,要求致力去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努力认识新事物,创造新业绩。“勤恳朴诚,厚学致新”很好地体现了广西大学的办学传统和人文精神,既有老校训的传承,又有与时俱进的创新。
公交路线

东门:14路、31路、71路、72路、84路、85路、803路

正门:4路、8路、10路、24路、33路、34路、35路、44路、46路、48路、52路、58路、59路、62路、66路、68路、76路、84路、88路、91路、204路、207路、218路、222路、西乡塘专线大站快车、604路、605路、707路、804路

杨飞玲(2015-04-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