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于清末,表演一般为一船3人,一人挎五彩缤纷的华船为船客,二人浓妆艳抹持浆划船为摆渡女。主要跑法有圆场、串"8"字、二龙出水等。主要舞蹈动作有拨衫子、理袖、整鬓、拔锚起舟、划船拉纤等。整个舞蹈还贯穿简单的情节,如遇风浪搁浅、经拼搏终于扬帆前进等。民间吹奏班伴奏。因表演形式和风格独特,曾在省、市汇演中被誉为"武安旱船"。1954年,玉泉岭的旱船以优秀节目出席省文艺汇演。1984年,省歌舞团出国演出前,两名编导曾专程来武学习武安旱船舞法。
跑旱船是流行在武安传统社火形式之一,在古城武安跑旱船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跑旱船又名“采莲船”,其来历有二:一是相传歌颂禹王治水的。当时洪水横流国中,尧命禹一面治水,一面大力制造船筏,拯救灾民。洪水退后,船筏便搁在陆地上。农民每于耕作之暇,在空场上推船玩耍,叫做“跑旱船”。不料这个游戏被尧的儿子丹朱看到,便傲慢地坐在船上,经常逼着老百姓推“旱船”供他取乐。为了统一步伐,只得喊出号子。后世在玩这项活动时,嫌木船太笨重,就改用布帛或彩纸糊船,并吸收现实生活中采莲的动作,因而取得为“采莲船”。 二是相传于蔡状元监修某座桥的传说。相传蔡状元领工修造某大桥时,由于资金缺乏,无法按期完成,但自己贫穷,又拿不出银子,心里焦愁不安。有一天,观世音菩萨路过桥梁工地,见蔡状元领工修桥,方便大众,乃善举一桩,想助他一臂之力。于是暗中变化为一个民间女子,貌若天仙,体态妩媚,向蔡状元当面说明,想在人多众广的桥梁工地择婿。自坐船舱漂游水面,让愿为婿者以金银为弹打彩,朝她身上掷去,打中者即婚配不悔。所掷船舱金银一律归民工造桥花费。蔡状元喜出望外,亲自组织选婿活动。告示贴出后,当地城里的公侯世子,员外富翁纷纷云集河岸。谁知三日内竟无一人打中,却集攒了数以万计的金弹银丸。此时女民不见踪影,随风而去,众民工瞠目惊恐,后来得知原是神女下凡资助,结果那座桥按期修成了。如今群众耍彩船时要挑选俊俏的船姑娘,即缘此而来。
跑旱船武安俗称“船拐的”,就是在乡村或城里宽阔旳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它是古老一个比较传统的节目,其参演人员并不多,老少皆宜。每逢新春和喜庆佳节,人们总要把它装扎起来,扮演乘船、划桨角色,伴以轻快的音乐,荡悠在广场、街头、纵情表演,借以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欢乐感情。
跑旱船起源很早,与祭祀有关。据说2000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而死,每到端午节,人们在江中赛龙船以示纪念。据《湖广志》记载,云梦县因河浅不能竞舟,便用竹和纸扎成龙船,鸣锣击鼓,游行于市。这种活动流传下来,形成了跑旱船。据《明皇杂录》,唐代已有山车旱船。宋代《武林旧事》等书,则记载了宋时跑旱船的盛大场面。
旱船是在陆地模拟水中行船而得名,始于我国南方水乡,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宋代李防等编辑的《太平广记》中记载:“唐玄宗在东路,大宴于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内县令刺史,率其声乐来赴阙者,或谓令较其胜负而赏罚焉……山车、旱船、戏马、斗鸡……,夜阑,即遣宫女于楼前歌舞以娱之。”可见旱船早在唐代就已流行。
旱船又叫“采莲船”,它是由渔船脱胎而成。据宋代《儒林公仪》和《宋史·乐志》中说:“五代时前蜀王衍曾作蓬莱山,以绿罗画水纹为地衣,上置莲花,舞者乘船在地衣上转动。”“宋代仿其事,宫廷队舞女弟子队中有‘采莲队’,舞者乘彩船,手执莲花而舞。”说明“采莲船”由唐宋宫廷采莲队舞演变而来。
旱船的制作,多用竹、木扎成船形骨架,加以装饰。旱船的大小不等,随人意而定。船形骨架的中间用竹竿绑个“井"字架,“井口”既是船舱的部位,也是表演者的部位,顺着船舱的四角竖四根木撑,为船舱的四个柱子,然后在上面绑制船舱的顶部。船舱的顶有平顶的,三角形顶的,较复杂的歇山顶式的古建筑造型。船的骨架绑好后,用彩绸布围好各个部位。船顶用红和黄的彩绸布裹好,通常船舱前后左右都留有窗口,其装饰简繁各异,彩灯、彩绸、流苏等,都用来作为美化点缀,精巧华丽,美观大方。船中间留出可容一人站立的空间,表演者身着彩服居船中,船舱内用一根红布条拴在仓的两边沿,演出时表演者将红布条架在肩膀上,撑起旱船,两手握住船仓的两边,装以假腿,盘在船前,犹如坐在船上,表演时摆动旱船行进。船形下边围着蓝布或红布,遮住表演者的腿脚,即可表演。
跑旱船一般没有故事情节,但均有唢呐和锣鼓伴奏,主要以舞蹈形象表现劳动或爱情生活,反映水流湍急、乘风破浪、河道弯曲、水打漩涡、船被搁浅、抛锚停泊等情景。表演者化妆也非常的筒单,主要以滑稽诙谐的表演来使观众赏心悦目。行当有丑、小生、老生、彩旦,表演者一般都是两人一组,即一人架舟乘坐,扮相多为婀娜多姿的女子;一人持桨划船,多为艄公、小丑或渔妇打扮。也有三人一组的,即二人架舟,一人划桨,名曰双人旱船。表演者均穿软底彩鞋,步履轻盈,灵活自如,表现船儿行进时,翩翩起舞的优美动作,恰似在水中漂流。但他们却能做到扮有扮相,做有做相,眼有神,形有色。饰艄公的掌船身子稳,步子灵活,险中有隐,灵活多变。船仓里的“小姐” 别看他丰姿神韵,妩媚动人,却因肩负着整个船身的重量,还要伴着舞步使船“飘动” 行走,所以往往是以男性之身扮演女相。丑角更是表演的淋漓尽致,丑中见美。扮公子的风流倜傥,扮妞妞的俏丽可人,耍丑的让你笑出眼泪,使整个一场表演做得兴致盎然,引人入胜。
乘船者不止一只船,三、五成群,一线儿排开,与“船公”默契配合,时起时伏,随着“波浪”旋转、颠簸,犹如是水上跑船时的生动画卷。在表演中,一般是一个艄翁引多只船前进,也有的是双公划一只船前进,还有的是多船没有“艄公”而由一只船在前边领头前进。在前进中,要跑出各种平时训练好的套路,起伏波动、生动活泼,吸引着看“红火”和视节庆的人们。
旱船的表演步伐简单,但表演的形式不少,一般采 用: “水溜溜”、“绕八字”、“蛇脱皮”、“跑圆场”、 “二龙出水”、“双进门”等10余种。它的音乐伴奏,随大队的表演队伍,一般是锣鼓乐队伴奏。伴奏乐器有:大锣、小锣、鼓、镲等,旱船便根据节奏的变化进行表演。主要舞蹈动作有拨衫子、理袖、整鬓、拔锚起舟、划船拉纤等。整个舞蹈还贯穿简单的情节,如遇风浪搁浅、经拼搏终于扬帆前进等。因表演形式和风格独特,曾在省、市汇演中被誉为"武安旱船"。1954年,玉泉岭的旱船以优秀节目出席省文艺汇演。
跑旱船集音乐、舞蹈、工艺美术、人物造型、表演艺术于一体,所以群众喜闻乐见,尤其是表演者的狂欢激情,更引得观赏者开心、愉悦、流连忘返。
武安古代的社火花会和元宵节娱乐,赶旱船也曾风痱一时,很多街(村)都有赶旱船的行家能手。因时间久远,他们的才艺表演已逐渐不被现代人所知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们还偶尔演出,进入六十年代之后由于遇到文革运动,一些传统文艺活动被停止演出,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得到重新恢复。如今跑旱船依然深受武安民众的喜爱,异彩纷呈的跑旱船艺术,一直是武安社会民间生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说明,即使在现代工业经济的环境中,在现代城市化的背景下,优秀的传统文化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梧桐子家乡地址http://www.wutongzi.com/kan/hebei/wuan.html
微博地址http://weibo.com/3228437007/profile?topnav=1&wvr=5&user=1
个人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chenzihui
梧桐子的官网http://www.wutongzi.com/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322843700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