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仙游文庙

家乡区县: 福建省城厢区

    仙游文庙位于鲤城内仙游县体育场北侧(燕池埔),始建于宋朝,系福建省四大文庙之一。

    文庙经过千年的修葺、扩建,规模一度十分宏大,可惜曾建有的棂星门、文昌宫、尊经阁、明伦堂以及各朝代名贤祠和亭、台、阁、榭、池、桥等古建筑,已都荡然无存了。仅保存有戟门、两庑、大成殿、崇勋祠、文昌阁等古建筑,占地4100多平方米,庙内有宋代石鼓及清代的四对蟠龙浮雕石柱,气势不凡,极具艺术价值。

     仙游文庙原称孔子庙,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清源县署奉命在县城西处(今实幼校内)始设儒学,初名清源县学,亦名功建庙学(见《鲤城镇志》)。宋宣和七年(1125年),朝廷废除儒学,县庙学一度沦为地方军器制造所。明永乐年间,依制改孔子庙为文庙。清康熙年间,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续称文庙。《仙游县志》记载:“儒学旧在县西、宋咸平五年(1002年),令段全迁建今址,前为壁,塑像先哲逮(及)四科贤人,后为堂,左右为廊……。乾道中(1165-1173年),令赵公绸重修,作讲堂曰‘尊道’,米蒂书额”。庙学前有两亭:一曰:“新亭”、一曰:“中鹄亭”。前面有广阔的武场,作为士子练习骑射之用。宋绍兴九年(1139年),广东肇庆府太守陈可大(仙游人)曾捐资修建文庙。南宋淳熙时(1174-1189年),文庙重修时正殿改称大成殿。两旁扩建明伦、忠告、笃志等六个斋所,作为当时士子读书之处。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文庙扩建大成门和乡贤祠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文庙损毁于战乱,后来县伊任兴虽有修整,但难复旧观。明洪武元年(1368年),知县周从善,改尊道堂为明伦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知县顾思敬于两廊后劈射圃,教谕潭子敬于明伦堂后建文昌阁。宣德八年(1434年),县令王彝修葺文庙比较完整,大成殿恢复原貌。正德九年(1514年),知县范珪改射圃为名宦祠和修建乡贤祠。清雍正、乾隆两朝,邑伸徐万安兄弟和知县陈兴祚,将大成殿和大成门的四对木柱换上龙雕大石柱,并对文庙一次全面的艺术整修。辛亥革命后至解放前夕,仙游文庙先后被利用作为中小学校舍、政干所所址、县参议会会址等。该庙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保单位,同时兼设县博物馆。1985年10月,省文化厅拨款10万元,建山门筑围墙,铺石埕、挖旧池造新桥等。1996年9月2日,仙游文庙列入省级文保单位。

宵宵(2014-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