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溥(1372年—1446年8月6日 ),字弘济,号澹庵 。湖广石首(今湖北石首 )人 。明初著名政治家、学者,与杨士奇、杨荣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南杨” 。在内阁十六年,正统九年三月至正统十一年七月(1444年-1446年)任首辅。他有“相度”,为人谨慎,有时就连上朝时也总是低头循墙而行。晚年时眼见王振权势益振,却无能为力。正统十一年(1446年)卒,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定。
杨溥朴实正直,廉洁好静,没有城府。个性恭敬谨慎,每次上朝,都顺着墙跟走。大臣们论事时争辩不下,有的甚至口出秽言,杨溥却平心静气地处理,大臣们为之叹服。当时人们说杨士奇有学者风范,杨荣有才干见识,杨溥有高尚的品德,这些都是别人比不上的。到杨士奇、杨荣相继去世(分别在1444年及1440年),在内阁的马愉、高谷、曹鼐都是后进,名望不高。杨溥独木难支,王振便进一步专权用事。
正统十一年(1446年)七月十四日(8月6日) ,杨溥逝世,终年七十五岁。英宗为他辍朝一日,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定 。授予他的孙子杨寿为尚宝司丞。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杨溥归葬故乡。 三年后,王振便引导英宗北征,结果在土木堡陷入包围,几乎酿成大乱(即“土木之变”)。当时人怀念三杨,认为如果他们还在,不会发生这样的结局。而后起者却争相揭露他们的短处,以为由于他们违心执行中旨,终于酿成了宦官为患的祸害。
杨溥颇有文名,为“台阁体”代表诗人之一,但他在“台阁体”诸位作家中诗名不显,清人朱彝尊说:“三杨位业并称,南杨诗名独不振。”英宗时名臣李贤,在《杨文定公集序》中说:“观其所为文章,则辞惟达意而主于理,言必有补于世而不为无用之言,论必有合于道而不为无定之论,严重老成,有台阁之气象焉。”又说:“公之文章以事业而见重于世必矣,何以序为!”
杨溥曾参与编修《明太宗实录》、《明宣宗实录》,著有《澹庵文稿》 、《杨文定集》等。《皇明经世文编》辑有《杨文定公奏疏》,录其奏一篇。《续修四库全书》收录有《杨文定公诗集》,原书七卷,今余五卷,为明钞本。
杨溥工于书法,行、楷俱法赵孟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