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的家乡在保定阜平,阜平人说话不标准。
阜平县地处大行山腹地,是个全山区县,位于保定市最西部,也是河北省最西部,西与山西省的五台、繁峙两县接壤,全县面积2476平方公里,从面积上说,为全市第二大县;人口20.5万,可能是全市人口最少的一个县,总而言之,地方不小,人口不多。就是这区区20万人口,口音却差异不小。比如说,平阳、台峪两乡镇的人口音基本一样,因为这里与曲阳、唐县接壤,故居民说话与曲阳、唐县相仿;龙泉关、东下关、吴王口、砂窝等乡镇的人说话相仿,因为这几个乡镇与山西省的五台、繁峙两县相接,故居民口音与山西话一样,被称为“老西儿”。具体来说又有区别,龙泉关和东下关一个味儿,吴王口与砂窝一个味儿;城南庄、北果园、下庄等乡镇说话差不多,因为这几个乡镇与石家庄市的行唐县相邻,口音又与行唐县相仿;大台、史家寨两个乡镇说话差不多……总的来说,阜平话属北方方言,与普通话接近,但又有很大的差距,我经过琢磨,发现阜平话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说话快。阜平人性子急,说话语速特快,常常是前一个音节还没交待完毕,后一个音节就溜出来了,叽哩呱啦,机关枪一样,一吐噜就是一梭子。我初到外地上学,开始老帅同学听不懂我说话,一个劲地让我慢点,慢点。因为学校推广普通话,咱也不能搞特殊不是,于是我说话渐渐放慢了,语调也渐渐朝普通话靠拢,别说,还颇有成效,后来学校进行普通话比赛,我还得了个奖,心里美不滋溜的。毕业后回到家乡,说话立马向家乡人看齐了。后来到外地出差办事,别人听我说话直皱眉,又打手势又赔笑脸:“你慢点行不?慢点啊!慢点。”
二是口气硬。普通话发音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清清楚楚,听起来抑扬顿挫,婉转悠扬,而阜平人说话四声用得多,听起来非常生硬,就像当地的“枣杠子”酒一样,又硬又冲。外地人初听阜平人说话,先是听不懂,听懂之后,又觉得说话大生硬,一句话能把人噎个跟头,城里人就纳闷,山里人不是挺朴实吗!说话怎么这个样子呢?岂不知这正是山里人朴实的一种表现方式。
三是嗓门高。山里人嘛,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山高谷深,扳陡路远,从小就练就了一副大嗓门,长大后说话更是伸着脖子,扯着嗓子,山顶上的人跟山底下的人说话,声音小了也听不见啊!有个城里的朋友对我说,听两个阜平人说话,不知道的还以为吵架呢!因为从小就是这个习惯,到哪儿说话都是这样。比如他们到了城里的饭馆,通常是进门就冲老板娘大喊一声:“来一只烧鸡,一瓶二锅头!”饭馆里鸦雀无声吃饭的人“激凌”一下子,纷纷回头去看,噢!是个山里人啊,我还以为梁山好汉呢!
四是特别的音调,特别的词汇。阜平人说话有特别的音调和词汇。先说特别的音调。除东部与曲阳县相接壤的平阳、台峪两个乡镇外,绝大多数阜平人不善于发“en”和“in”两个韵母,具体表现:“门”读为“蒙”,“人”读为“仍”,即“in”、“ing”不分,“en”、“eng”不分。又如,“泉水”读为“攒(cuan)谁(shei)”,“宣传”读为“酸传”,“钢笔”念成“钢北”,“墨水”就成了“妹水“,等等。
特别的词汇。阜平话语中有一些特别的词汇,如,“今天”说成“今儿个”、“今儿嘛”,“中午”说成“晌火”、“晌午”,“太阳”说成“老爷儿”,“没有”说成“马”、“母价”,“行”说成“粘”,等等。阜平人通常这样说话:“今儿嘛老爷真得儿(今天阳光明媚)!”“今儿黑啊揍马安(今天晚上干什么)?”有些刚到阜平工作的人,听不懂阜平话,等熟悉之后,也学着阜平人说起话来,如,“晌火有事吗(中午有事吗)?”“马事(没事)。”“吃饭了吗?”“母价哩(没有呢)。”“那咱们到虹桥喝酒啊!”“粘”(行)。
另外,个别乡镇在每句话后边习惯带一个特殊的词气词,如“六区里格啦,五区里筛”。龙泉关、东下关(原来全县共划分七个区,这里属六区)两个乡镇人习惯在话语后边带“格啦”,如,“上学去”说成“上学格啦”,“吃饭去”说成“吃饭格啦”。砂窝(属五区)一带习惯在每句话后面带“筛”,如“咱们一块上街去”说成“咱们相跟着上学筛”。
文如其人,话如其人。总的说来,阜平人说话就跟阜平人的性格一样,直率、土气、朴实、憨厚。直是直了点,但很率真,有话就说,不会拐弯抹角;土是土了点,但很实在,有事就讲,不会矫情发嗲。最后,我用四句话总结一下阜平话,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阜平人说话不标准,
又快又硬大嗓门。
“人”念“仍”来“门”念“蒙”.马=没有
夜里个=昨天
前里格=前天
干什么兰=干什么?
表兰=不要
亩加=没有
器哪安=去哪里?
则蓝=怎么了?
百不则=没什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