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生礼俗新兴流行有“天上雷公,地下舅公“的俗谚。凡是外甥的事,无论大小,舅舅都有权过问。外甥结婚,舅舅要坐正席(正席又称上位,即指按就坐礼仪中的最受尊重的位置),如舅舅未到,是不能开席饮宴的。这种舅权特重的礼俗据说源自于六祖惠能要出家到黄梅求佛时,惠能母亲要其先征求舅父意见所形成的。
新兴人的人生礼俗中不少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正渐渐淡出或从简。保留下来且现在还传承得较好的有诞生礼、入学礼、成年礼、婚礼等。
1、诞生礼俗。婴儿出生后,婆家即派人到娘家报喜,三朝那天,请三朝酒,娘家必须来人送上鸡、酒、鸡蛋、醋、姜、猪手等补品给产妇,并向亲家贺喜。产妇“坐月子”,以子姜、黑醋、猪脚、鸡蛋煲汤,供产妇食用。小孩出生十多天后,择日为小孩做俗称为“做婆爹”的仪式,亲友送礼物,外婆要按传统做大糍,还要送上红鸡蛋、椅轿、玩具、衣服等来祝贺,这是小孩来到世上第一次在公众露面。婴儿在满月时,或叫“弥月”,“足月”。到了满月,备办丰盛的酒菜宴请亲朋好友,叫做喝“满月酒”。还有,在大床床头安置儿童的保护神“床头乸”神位进行祭拜。
2、入学礼。俗称“点书”,过去,儿童入学前,家人将《三字经》、《千字文》、《幼学诗》三册启蒙书,用红色丝巾包好,绑在儿童腹部;同时携带算盘一个、葱一根以及纸、笔、墨、砚等进入学堂,由老师叫学童解下绑藏在腹部内的书,放在台面,然后揭开《三字经》,由老师教读。现在,家长请教师到家中或祠堂为儿童“点书”,老师只教念《三字经》中的“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垂于后”四句,手把手用红纸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即算完成。
3、加冠礼。也叫冠礼,史载,“男子年当二十而冠,其早者亦在十七、八岁”。在婚礼前择一吉日,早晨,准新郎穿戴整齐,家人燃香点烛,启告祖先。由男子向其父母及族长行三加礼,父母为其写上名字,然后其谒见亲友、长辈。冠礼便算告成。
4、婚礼。新兴的旧婚俗,男女婚姻适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盛行盲婚、早婚,讲究门当户对,结婚年龄一般在16至18岁之间。婚姻程序:媒婆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贴送交男方,男方接年庚后,请八字先生或“盲公”合算八字。合配,就由媒婆掇合,双方家长同意,男方择吉日送酒礼定金,到女方定下亲事。定亲后便行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行聘礼后,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及时辰,包括女方什么时候“纹面”(开脸,即用线绞去脸上的汗毛),什么时辰沐浴等。新娘过门前一天,送“大路酒”,男家以猪、鸡、鱼、糍粑、饼、果品、槟榔及礼金送到女家。婚礼前一晚,找个“好命公”安床。迎亲时,女方伴娘们会有“反新郎”仪式,把守闺房,拒男方伴郎于门外。经过几个回合,才把新娘迎娶。新娘出门时,如哥哥尚未娶妻的,做哥哥的要找一条裤置于门头之上,新娘要从下面走过。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酒宴过后,晚上“反新娘”至深夜,待宾客亲友散后才进入洞房。新娘过门后,第二天清早就要亲自做一碗有两只蛋及有肉的米粉,给婆家吃。第三天,新郎与新娘回娘家,但不能过夜,叫“三朝回门”或“三朝回面”。
过去新兴人普遍有“哭嫁”的古老习俗,但此俗近年已随着婚姻自主、开明而逐渐消亡,目前只有县内个别地区流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