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文物古迹颇多。有闻名遐迩的吴川八景,有梧山岭新石器时代遗址、明吴川县遗址、芷寮港遗址等;有元吴阳学宫、晋茂山书 粤西唯一状元——状元坊
院、宋梅菉祖庙、宋极浦亭、明双峰塔等古建筑;有状元林召棠故居、民国名将李汉魂故居、张炎将军故居、陈兰彬故居等。吴川的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泥塑、飘色、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 新石器时期遗址:梧山岭贝丘遗址,在吴川市长歧镇黎屋村南梧山岭西坡。初步鉴定为距今五千至一万前,文物普查队1983年发现,1984~1986年试掘。遗址面积350多平方米。文化层高1.3米。含大量蚬、螺壳。出土陶器主要是釜、罐、纹饰有绳纹、篮纹和石器。这些证明了吴川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生息。 古代遗址:塘尾镇隅村南蛇岭东汉生活遗址,王村港碌西村北的大兜岭南朝村落遗址,王村港谭尚村南的奴岭东晋村落遗址,吴阳镇那良村的宋代贝丘遗址,吴阳镇白沙丝茅岭下的宋代村落遗址,长岐岭头村下庙岭宋代窑址,王村港谭尚村奴岭北端的南朝古墓,王村港碌西村北的大乌岭南朝墓群,黄坡镇那罗岭尾村背东北的那拉岭隋唐墓群,覃巴镇沙田村南的大墩塘宋墓群,梅菉镇解放路烈士纪念园门前清代陶棺墓。 芷寮古港:芷寮港是唐宋至民国的近千年间的我国南方大港,县志记载:“此地富庶曾为六邑之最。”故有“金芷寮,银赤坎”之说。芷寮港遗址位于吴阳街南端,在芷寮村与桥头村两地交错点上,芷寮元末成港,明代最盛,清代衰落。 香山古庙:位于吴川博铺镇西南方,始建于公元283年前后(西晋太康初年),后经唐、宋、元、明、清历代重修。曾有庙联(已不存)曰:襟梅水带鉴水潘水长流文曲水,坐茂山向茂山香山远峦武当山。 梅菉祖庙:位于梅菉头村西南边,始建于宋代,公元1762年(清乾隆27年),公元1838年(道光18年)迭修。现基本完好,近年修葺翻新 。庙为三进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前进两廊卷棚顶,为琉璃瓦面,多柱支撑。门额刻有“梅麓祖庙”四字。 茂山书院:位于吴川博铺镇,由晋代王浚创建,距今1700多年,原来是王浚藏书的地方,陈兰彬书“茂山书院”额,历为名士隐居,著述、教学育人之所。 吴川学宫:坐落于吴阳中学内,始建于元朝,为主簿唐必达和教谕吴仲元所建。原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由戟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五座建筑物组成。历经明、清两朝多次重修,属宫殿式建筑、砖瓦木柱结构。现仅存学宫大成殿,殿面宽20.3米,进深12米,前檐深1.5米,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失修。 双峰塔:坐落在吴阳镇文塔村,公元1599年(明代万历二十七年),吴川县令周应鳌于江海迥流处建此风水塔,又因特思山、丽山远揖塔前,故名“双峰塔”。塔为平面八角形,七层仿楼阁式砖楼,高23.15米,首层直径9.8米。塔身为壁内折上式,各层设假平台,塔基为石板雕花装饰,塔边棱角处嵌有石雕托塔力士,形象古朴,姿态各异。200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极浦亭:坐落在吴阳镇中街内,始建于1241~1252年间(南宋淳祜年间),是解元李凌云隐居讲学之所。极浦亭原建筑为亭制,经明、清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属清代祠堂式形制,总面积485平方米。极浦亭距今已有700多年,虽经多次重修,仍保存清代建筑风貌。 南城门:南城门又名永和门,位于吴阳镇城里村南路口,建于公元1394年(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原为土城;公元1340年(永乐元年)改用砖砌建成;公元1478年(成化十四年)用巨砖建成城墙,设四城门。1938年为避免日本飞机寻找轰炸目标,吴川县长刘应时下令拆城,南城门因当时来不及拆毁而保留下来。是吴川历史的见证。 通津桥:位于吴川塘缀镇圩内,建于公元1880年(清光绪六年),为七券拱柱式砖砌建桥梁。桥长25米,原面宽3米,两侧石栏杆;桥高3米多,七孔,各宽3米。桥墩两端呈锥形,各出栏杆1米左右,存宋代船拼浮桥遗风。 陈兰彬故居
张炎将军的故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