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州鼓词温州鼓词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因为过去多是盲人操之为业,所以又称“瞽词”或“盲词”。据已故名艺人季松年、管华山说:“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创造了说唱形式。经过二百年的发展,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
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平词”,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罚词时演唱;还有一种叫“大词”,也称“娘娘词”。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演唱。唱大词的时候,用一鼓一板,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温州鼓词有说有唱,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十几种板式。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
温州鼓词在题材上,大都取材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有大小传统曲目四百多本,如《陈十四》、《说岳》、《粉妆楼》《双面貌》等。
(二)“浙江三雕”之一的黄杨木雕
温州的黄杨木雕首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起称“浙江三雕”。黄杨木雕创始自乐清,民间元宵灯会中常以黄杨木雕人物装饰于龙灯骨架。艺人叶承荣,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所作太上老君象,是近世温州黄杨木雕第一件传世作品。以后,叶家此艺代代相传。晚清,永嘉艺人朱子常,改进黄杨木雕技艺,使成为独立的案头艺术品。他创作的《济颠和尚》,清宣统元年(1909)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国际比赛上获优等奖。民国四年(1915)另一作品《捉迷藏》又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二等奖。从此,黄杨木雕艺术深受人们的瞩目,从艺者与日俱增。建国后,黄杨木雕发展迅速,技艺更是雨日逐增。
(三)米塑
米塑又称“粉塑”,是用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通过揉、捏、掐、刻等多种手法,制成各种人物、走禽、花鸟的民俗工艺。米塑大小不一,打都用于喜庆节日和庆祝寿辰等,并作为馈赠亲友的交际礼物。据传,这一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出现。经过千余年的传承,米塑工艺流程日臻完善,与北方的“面塑”并称为我国食品宿作工艺上的双绝。
(四)矮人松糕
抗日战争后期,温州人谷进芳在五马街口经营松糕,边饮边卖,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口感松软绵糯,甜中有咸,清香可口,一年四季老少皆宜。因其人个子矮小,遂以矮人松糕出名。
(五)长人馄炖
1930年前后,乐清人陈立标在市区鉄井栏口经营馄炖店,注重质量,馄炖皮薄,馅心新鲜,用料讲究,有紫菜、蛋丝、松肉、浸酒虾米等。所煮馄炖,汤清见底,形似花朵,美味爽口。因其个子高,人称长人馄炖。
(六)李大同双炊糕
李大同双炊糕是瑞安糕点名师李瑞庆创制于清代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用糯米粉加白糖或红糖拌匀过筛,撒上桂花,成型切块,经两番炊制而成。其特点:细、软、韧、香、甜,老少皆宜,是温州市名牌食品。
(七)灯盏糕
灯盏糕创制于清朝光绪年间,温州人陈大姆、陈碎姆兄弟二人在东门陡门头设摊炸灯盏糕。因糕如灯盏而取名为灯盏糕。其肉馅是猪腿肉和白萝卜丝,也可加鸡蛋。其特点是:外皮松脆,圆边酥软,内陷爽口,独具风味。此食品是温州独有的特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