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诞期
雷神是安铺镇玉枢宫内供奉诸神之一,正月二十八日乃雷神诞期。钟喜焯编的《重修石城县志》载:农历正月“二十八日,安铺游神最形热闹。是晚游灯更为辉煌,每枝灯可载火安铺镇
百余盏,制成人物鸟兽,配用机器均能举动如生,省会各处多不及也”。每逢神诞,由筹备庆诞的首事发动居民募捐和从圩捐收入中筹集“庆诞”经费。届时,田间游神,晚上游灯。游神,以雷神为主,各街境神伴游,神轿达10多乘,香烛焚于轿前,神童、道公随于轿旁,大型三角彩旗引路,香案台摆满香烛宝帛,拜神品台摆置烧猪牲仪,多达数十台,还有锣鼓花架、狮子班、舞龙等,队伍长达数里,热闹异常。晚上游灯,尤为热闹,大型花灯每只可载灯百余盏,有走马灯、盘转灯、长灯、短灯、方灯、圆灯、扁灯、梭灯、小型物灯等,各种各样,五光十色。各街组织十来岁孩童,每队30~50人,身穿各色长衫、马褂,头戴帽子,脚穿白鞋,手举龙灯、凤灯。马灯、兽灯、鲤鱼灯、鲳鱼灯、龙虾灯、螃蟹灯、桃子灯、柑子灯等物灯,种类繁多。锣鼓架上,装上各色彩灯.锣鼓乐手齐奏“六国封相”乐调,入音座前,高擎各色引灯,音乐大师领奏“迎春花曲”。商户、居民门上,亦张灯结彩。是晚,全镇处处皆灯,欢乐声、锣鼓声、弦歌声、鞭炮声交杂一起,响彻安铺上空。此外,还请大戏(粤剧)三班庆诞,相互竞演三至五晚。“庆诞”期间,镇外、县外来安铺观灯、看戏者,人山人海,不计其数,商店、居民家庭,挤满亲朋戚友,旅馆、店铺床无虚席。建国后,安铺雷神诞期游神已彻底废除,但游灯习惯仍有。
刘芝草
刘芝草(?一1897年),原名刘吉六,安铺西街人。清末粤西地区三点会的主要领导者。刘芝草广额丰颐,中等身材,左镶假眼,右眼有神。自幼学医,18岁行医,善医疮疥,擅长眼科,曾在安铺开设中草药铺“芝草堂”。他仗义疏财,乐意济贫,热情待人,喜欢为人说话、办事。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3月20日晚,在安铺附近东北部的鹤塘岭上,人如山,旗如海,声如潮,鼓如雷,从高、雷、廉三府八县前来拜会的万余人相聚于此“开总台”。会众推举刘芝草为“老坡”(首领)。23日,三点会的武装力量封锁安铺圩,要捉安铺团勇头子、外号“生毛胆”的毛期勉杀头。上午,数百会员手持刀枪,攻入团勇驻地关帝庙,杀死杀伤团勇10多人,却不见毛其勉。入夜后查知,毛其勉已逃入安铺汛台官所驻的小城堡里。会员随即攻入小城堡,生俘藏在大树上的毛其勉,”开总台”将其处死。
三点会”暴动后,清地方官吏火急上告,两广总督大为震惊,慌忙调兵镇压。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4月8日,高州、廉州两镇台兵勇近干人,琼州洋枪装备的海军及雷、钦等州府所辖各县兵勇数干人奉调到,称之为“办善后”。
“三点会”由于武器残劣不利硬抗,便分散隐蔽安铺八音铺
,或归乡耕耘,或经营生意,或远走天涯,或隐居幽谷寺院。刘芝草连夜逃奔广西北流行医避难。一日,闻悉母弟被扣,妻儿系狱,众兄弟受难,特地赶回投案,拯救难者,终被杀害。
安铺镇八音
八音是古镇安铺的一种古老艺术,已有80年的历史。“八音”是中国古代乐器的统称。安铺音乐爱好者李元明秀才对古代“八音”整改创新,采用本地特色的民族乐器:手铃、小扣锣、小钱、木鱼、清磐、煞板、小鼓各1个,横萧、洞萧、大筒各一支,高胡、二弦、三弦、沉胡、琵琶各1架,椰胡、月琴、秦琴各2架,共21件,以当地传统的民间音乐曲调《报春来》、《小桃红》、《浪淘沙》等为协奏曲。“八音”队由21人组成,上街游行时,每人手执乐器1件,列队而行。人人身穿长衫马褂,衣冠楚楚。操音响者行在前,弄萧琴者随于后。各种乐器均缀上五彩带、丝带、绒球,五彩缤纷,蔚为壮观。行进间,姗姗举步,徐徐而行,音韵飘逸,萦回长空。街道两旁,观者如堵,男女老少,欢欣鼓舞。每年元宵佳节及端午龙舟竞渡之时,“八音”队均出队演奏,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