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县包公祠

家乡区县: 周口市淮阳县

      淮阳包公祠俗称“老包庙”,是陈州人民为感戴包公下陈州放粮,救了数万生灵,解救饥苦的人民,特在此建祠塑像,以示纪念。位于淮阳城内的西北角,原是官府的粮仓之地。

      历史记载

     包拯宋代名臣,抑恶扬善,刚正不阿,铡四国舅,为民除害,他还向皇帝奏章,直言禀告陈州灾情,给陈州人民办了许多好事。《淮阳县志》记载有包拯写的《请免陈州添折见钱疏》奏章。据记载明成化年间知州戴昕建祠。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知府包敏、知县张世濂重修。正殿门两侧有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道出了人民群众赞扬包公的心声。现存遗址,县政府已决定恢复重建。

     放粮故事

      北宋庆历年间,陈州大灾,春蚕遭害,二麦不熟,饿尸遍野,而国舅等贪官污吏趁机搜刮民财,鱼肉乡里。包公为救灾民,惩治贪官,于京城汴京(今开封)下陈州。国舅听西宫娘娘传信,包公要来,严密封锁陈州城门,不让包公进城,包公无法入城,正巧碰到妓女林氏被国舅召幸,包公便替林氏赶驴,扮王八,冒充妓女老鸨混进陈州城。包公时年45岁,因此直到现在,陈州人还忌讳45岁,凡是45岁的人都称到了“骂年”的年龄,或者说成46岁和44岁。包公进了陈州城,查清了国舅的罪恶,在金龙桥铡了国舅。后来,金龙桥旁生长的结巴草根都是红的,老百姓说那是国舅的血染的。包公铡了国舅后,开仓放粮,救了陈州百姓,陈州人在放粮处建了“包公祠”,以纪念这位不畏权贵,清正廉明的“包青天”。这表达了历朝历代的百姓对清官的敬仰拥戴!

MAN(2014-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