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湖小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它的前身为清代书院。清乾隆三年(1738年),富平知县乔履信创南湖书院于杜村西门外,后遭兵乱,书院被毁。同治八年(1869年),知县江汇川于县城(今老城)东南隅原富厚仓旧址重建湖山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废科举,设学堂,改书院为湖山高等小学堂。
辛亥革命后,于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富平县湖山高等小学校,旋又改为富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后来学校先后更名为富平县立第一小学校、富平县立书院巷小学、富平县仁 和乡第一中心小学、富平县仁和乡中心小学、富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直到1956年9月富平师范迁至高陵通远后,学校定名为富平县莲湖小学。1958年12月学校又改名铜川市富平小学,1961年9月又恢复原名富平县莲湖小学,1969年4月学校又改名为城关镇七年制学校,1978年9月学校又恢复原名富平县莲湖小学至今。
莲湖小学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民国五年(1916年)胡景翼将军在此发动的“逐陆之役”,主战场就曾设在原校址。战争毁掉了明代建筑望湖楼,后胡将军筹款重修望湖楼,成为本县民主革命的重要纪念物。
民国十六年(1927年),共产党人严木三任校长时,学校建立了党、团组织,许多优秀学生入党入团,从事革命活动,学校成为早期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在富平的活动中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当年就是这个学校追求进步学生中的一员。民国十五年(1926年)年仅14岁的习仲勋,由家乡淡村来到莲湖小学的前身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当时县一高规模小,设施极其简陋,条件极其艰苦。但是,身为农家子弟的习仲勋,凭着农家人的吃苦精神,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得教员的喜爱。他写的白话诗《雄鸡喔喔的啼了》,较早地流露出他的非凡气度和才华,受到了师生的一致赞赏,当时在校内外影响很大。追求进步,思想活跃,较早表现出优秀的组织能力的习仲勋,深得当年班主任陈苏馨老师(当时富平共青团的负责人)的赏识。老师培养他担任班干部,并鼓励他秘密加入共青团。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学友成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即使在1927年的白色恐怖下,他仍坚信马列主义,矢志不渝,积极参加一高的**。少年习仲勋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人,他时时关心有困难的学友,哪位学友没有本子等学习用具了,他宁可自己受一点委屈,也要让学友拿去使用;哪位学友在家拿的干粮 不够吃了,他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自己的分给学友去吃;哪位学友的冬天没有棉鞋穿,他宁可自己挨冻,也要把自己的棉鞋让给学友穿。可以说少年习仲勋在县一高的三年,给学校留下了良好的风范,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