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人文风光之才子故里

家乡区县: 江西省芦溪县

在赣西的芦溪县,距县城约5公里的东北方向,有一片小山冲叫源溪。在这里,至今保存着一片古宗祠建筑,这就是清朝才子刘凤诰的故里。

刘凤诰(1761- 1830),字丞牧,号金门。清代江西萍乡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中举,五十四年(1789年)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迁升为侍读学士。

刘氏宗祠依一小山坡而建。现存老宅四栋,中间正堂的右边前附建有一古戏台,后则为一福主祠。老宅均为砖瓦木结构。总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800余平方米。

据刘氏宗谱所载:源溪老族祖春八公于宋景年间由安成南陂(莲花南陂)徙萍(萍乡)。现有的刘氏宗祠应建于南宋年间。老宅中间正堂为刘黄公宅第,在古宅墙上的每一块砖头上我们可以看到有“源溪刘黄公祠”字样。正堂左边和左前方、右前方三栋分别为刘黄公三个儿子的宅第。刘凤诰之祖为乾四公,即刘黄公之孙,居右前方一栋(原宅据说于某年间被火毁,现存的这栋为后建,因此看起来要新于其余三栋)。乾四公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支分入赘距源溪约20公里的赤山石观前。

刘氏宗祠飞檐画栋,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看得出当年的堂皇风采。房子的前飞檐屋垛上都塑有凤的造型,大有展翅飞翔之态。檐下则为胶泥所塑人物、狮形等,颜色涂成彰显贵气的灰紫色。后飞檐上则多塑罗汉笑菩萨,笑态可掬,神态逼真。宗祠正堂的门上方,是“刘氏宗祠” 四个字体饱满的大字。大字的下边框,有两个看起来已经锈蚀的铁钉。原来,这里在文革前一直悬挂着一块“探花及第”绣金牌匾。当年,刘凤诰被皇帝钦点探花郎后,回到源溪宗祠,把乾隆皇帝御赐的“探花及第”绣金牌匾悬挂在了宗祠门口的“刘氏宗祠”几个大字中间。现存的铁钉正是当年用来嵌匾的。祠堂屋前均是石柱、石门框。门楣上都有镌刻精美的图案,如有代表“福、禄、寿”形象的人物,有官宦人家出行场景等图案。石柱、石门框上都有石刻楹联。正堂门上联:宫保酬庸吏户礼兵卿贰、鼎魁通籍楚齐吴越文衡。意指刘凤诰曾典湖北、山东、江南试,视广西、山东、浙江学。左前栋石柱联是:派衍南溪聚族安居由宋以来七百岁、里兮康乐保孙滋大荣封所被九重恩。此谓刘氏祖宗之渊源,同时道出一种对皇恩的感激。还有古戏台的石柱联读来令人意谓深长:作喜戏逢场家传乐事升平世、酬恩宏发愿人识丰年笑语声。石刻联字体遒劲而俊美。据说,此皆为刘凤诰亲撰。历史上刘凤诰擅联,民间传有许多他的妙联逸事,楹联自然成了刘氏宗祠一大景观。正堂门柱下有一对抱鼓石。门前原还有一对石狮,其耳向上竖起,当年人有异之,刘凤诰谓之听国家时事尔。惜乎也在文革时被村人筑作桥墩,据说并未砸坏,刘氏后代拟重新掘出搬回原处。

祠堂里椽木高梁。正堂里屋的木柱梁环抱1米有余。方砖地板,有天井排水。可惜正堂屋顶已没,仅剩墙壁。后堂地面杂草青绿盎然。其他几栋在结构上保存尚好。上有雕花木楼、木栏杆。里面门窗也多雕花绣朵。

 祠堂右侧的古戏台建于清乾隆50年,面积约一百个平方米是萍乡众多古戏台遗址之仅存。从戏台后面的雕龙绣凤图案、彩色木板和六根方形石柱下端的狮虎图案,可见当年热闹繁盛、歌舞升平之景况。古戏台石柱的对联,经村民用墨水填涂,显得清晰可见。古戏台唱戏直到文革前。

古戏台后面则是一座自元代以来的神社,村民叫“福主祠”。祠里香火不断,保存较好。祠前左墙角下用砖头围砌一青色的参差怪石,若有1米来高,前也供些香火。村民叫“猪仔石”。据说,当年刘氏祖宗从外买一小猪回,为便于挑担,路上捡一石头绑挑在另一头平衡。回来后,石头也就随意弃丢在门前。后有人发现此石似乎看长,便认为此石有灵气,就供奉起来。据说村人养的猪若有不适,只在此石前求碗水喝就好了。

celeste(2015-04-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