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来永嘉楠溪江风景区游玩,你会在楠溪江畔的许许多多地方,在村庄里在公路边在车站码头,发现一个个麦饼小摊。小摊设施非常的简陋。一把大大的遮阳伞,一张做麦饼的小桌子,一个烙麦饼的小炉灶,一个由废旧油桶改造而成的用来烤麦饼的大炉灶。摊主多中年妇女,身上系着围巾,你看她一会儿洗切咸菜碎肉块,忙着做馅料,一会儿和面揉面做麦饼,一会儿烙麦饼烤麦饼。那忙碌的身影真像只穿梭在花丛中专心采蜜的蜜蜂。见有顾客过来,她马上放下手中的活儿,两手往围巾上拍了拍,招呼顾客做起了生意。只见她从大炉灶里拿出一个圆圆的东西来,这东西就是永嘉楠溪江的麦饼。麦饼厚约一厘米,直径一尺有余,半斤多重,颜色焦黄。烤熟了的麦饼散发出浓浓的麦香味,远远的就能闻到,让人垂涎不已。没见过麦饼的人,很是好奇。有问其名的,有问怎么吃法的,还有的人拿着麦饼,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正着看反着看,满脸疑惑:“麦饼没有一点口,这馅是怎么放进去的?”
楠溪江畔的麦饼小摊出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那以前,在那个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八十年代,麦饼还仅仅是永嘉楠溪人作为改善生活的一种小吃。那时的人们省吃俭用,他们认为麦饼这种吃法很浪费粮食,所以并非经常吃,并非想吃就做。但在一年当中的很多时候,还是会做些麦饼的。每年五月麦子收好后,每家每户都会做“尝新麦饼”(楠溪人的说法,意为一年中用新收的麦子第一次做的麦饼)。“尝新麦饼”做好后,先祭五谷神灵,以祈求来年粮食有个更好的收成。而后就让全家人分着吃了。那些日子,家家户户做麦饼,人人都吃麦饼,那烤熟了的麦饼的香味,随风在楠溪江畔所有的小村里飘荡。每当农忙时节,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做农活,很多家庭便做些麦饼带到山上,作为正餐和点心。我那时还小,也经常跟着大人上山。我跟着去山上的目的,就是想在山上吃麦饼。干活累了肚子饿了的时候,大家就坐到田埂上或是山泉边,吃起了麦饼。口干了,俯身喝一口山泉水。带到山上的麦饼又干又硬,但在我的记忆里,那麦饼却是那样的香甜可口!亲人要出远门的时候,家里人也一定会做些麦饼的,好让亲人带在路上作为干粮。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小时候都跟我的祖父母一起生活,八十年代中后期,我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每次要返校时,祖父母总会为我做好很多很多的麦饼,让我带到学校里分给同学。多年来,一直如此。每当凌晨三四点钟就听到勤劳的祖父母做麦饼的声音,每当一起来就能美美的享受年迈的祖父母需要经过好几个小时才能做好的麦饼,每当来到学校后依然能吃上慈祥的祖父母亲手为我而做的麦饼,每当看到同学们愉快的分享我分给他们的麦饼时,我就觉得特别的温暖特别的感动!这一幕幕情景,我是如何也不能忘却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