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的多彩文化——民俗

家乡区县: 黄陂区

     古色古香的大余湾里,村民一边包粽子一边拉家常。老宅子前,挂满了艾草、菖蒲、五毒旗,及大红灯笼。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联合主办的大型主题活动《我们的节日·端午中华长歌行》,在大余湾景区取景拍摄。央视这次拍摄之所以选择黄陂,是看中了这里浓厚的“端午味”。盘龙城后湖村有着端午赛龙舟的传统,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木兰乡大余湾、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六指街道,也较好的保存了一些传统民俗活动。自2013年5月13日起,摄制组已在黄陂盘龙城后湖村拍摄完成渔民捕鱼、龙舟队赛前组织与训练、赛前祭祀等项目。2013年5月23日前,摄制组还将先后在黄陂拍摄大余湾一家四世同堂过端午、后湖村龙舟比赛、六指街农民田间劳作等内容。

     斗鸡、吹糖人、皮影戏,昨天,黄陂首届民俗文化节在大余湾开幕,10多个民俗艺术项目登场亮相。现场可以看到激烈的斗鸡表演,两只大公鸡斗成一团,打的羽毛飞散。训练员马师傅介绍,这两只斗鸡是他从小饲养的。就像武侠小说中练轻功,为了让斗鸡腾跃得更高,从小就给鸡腿绑上沙袋训练。民俗文化节期间,大余湾还将有头接钢球、气功喷火、飞斧、皮影戏、抛球招婿、考状元等表演。

     湖北大鼓 是黄陂、孝感一带流行一种叫“打鼓说书”的曲艺,它采用黄陂、孝感方言说唱,故称“黄孝大鼓”。黄孝大鼓有很强的表现力,‘既能说生活小故事,又能说唱长篇大书。地方特色浓郁,深受群众喜爱。黄孝大鼓以方言说唱,言中带韵,生动风趣,唱腔多带“甩腔”,既可表达缠绵情思,又可化为嘲讽戏谚,高潮时还可慷慨悲歌,感染力极强。说唱中,往往穿插着“包袱”,引人入胜。它的表演也独具特色,表演者前置一面小鼓,左手持云板,右手拿鼓签。现在流行的湖北大鼓,就是在黄孝大鼓的基础上改进、演变而来的,仍然保留了黄孝大鼓的语言和唱腔特色。

     楚剧 是湖北黄陂、孝感一带的花鼓戏,原称黄孝花鼓,又名西路子花鼓,由民间划莲船、踩高晓、打架子等艺术形式演变而成。楚剧是湖北省代表性剧种之一,具有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等特色。其演出剧目,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和传统故事,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楚剧重唱工,特别是传统折子戏,多为二唱到底,唱腔用迟腔,优美动听。过去黄陂、孝感一带,人人都能哼上几段迟腔。百余年来,楚剧久盛不衰,造就了一批遐迩闻名的名演员。如:李品三、李小安、江秋屏、沈云骇等,在民间影响很大。黄孝花鼓深为群众喜爱,可反动统治阶级却视之为“花鼓淫戏”,屡查屡禁,致使部分艺人流荡到汉口法租界,汉口德租界。一九二六年北伐军会师武汉,黄孝花鼓第一次获得合法地位,更名楚剧,并在“血花世界”(即今民众乐园)演出。

思铭wsm(2015-04-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