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期,颖上人管仲和鲍叔牙合伙经商,他们走到现名管镇这地方的时候,恰巧在路边发现有一根闪闪发光的金条,管对鲍说:“你先看见的,应该是你的,你拾。”而鲍对管说:“本来就是你先看见的,应该是你的,你拾。”两人相互推辞,谁也不肯拾取,怎么办呢?只有坐等失主自己来找吧!结果他们等了好长一段时间,也不见有人来寻找金条,他俩只好叫仆人在原地看守,继续等失主来寻,自己到附近村庄找个地方住下。仆人见主人离去,心生歹意,想把金条拾起后逃走,谁知腰刚弯下,金条忽然不见了,却见一条红赤蛇迎面扑来,吓得他连呼救命。这时,正好有位老农肩扛锄头路过此处,见是一条红赤蛇,急忙挥动锄头奋力将“蛇”截成两段,仆人趁机溜走了。
第二天,管鲍二人来到原处,发现仆人跑了,金条被分成两段,十分惊讶和迷惑,路边一位农夫知道这一情况后,就对他们说:“这是上天恩赐的黄金给你们的,为什么不把它分了呢?”管鲍二人想,既然是上天所赐就分吧。分金时,鲍叔牙将长的一截递给管仲, 自己则留短的一截,而管仲坚决不要,并说:“鲍叔牙是知道我家贫穷啊!”可是,他们又想到,上天把黄金赐在此地,就应该由当地老百姓来受用,于是,他们分别把金条赠送给了附近的两个村的农民。村民们有了黄金,这两个村落百姓的日子如鱼得水,越来越好。为了纪念管鲍的高尚品德和深厚情谊,村民们就在他俩分金的地方建造了一座管鲍分金亭,把接受金子的两个村庄也分别改名为“管公店”(后称管镇)和“鲍家集”(后称鲍集)。
管仲和鲍叔牙也认为管镇这块风水宝地与他们有缘,就决定在此开设店铺,由鲍叔牙出钱和管仲合伙经商做生意。到了年底分红时,鲍总是对管说:“你家贫困,就多得些,我家光景好,少得些。,’而管仲就是不肯多拿,彼此相互推让,两人都敬慕对方的人品,遂结为生死之交。
后来,他俩弃商从戎,又分别走上了仕途。春秋初年,周朝已名存实亡,群雄割据,一片混乱,能人志士各保其主。鲍叔牙时为齐国大夫,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山东莒县),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山东曲阜一带),齐襄公被杀以后,纠和小白都想争夺君位,结果在回国途中相遇,公子小白被管仲暗中射了一箭,箭中虽然带钩,小白却没有死,抢先到达临淄夺得了君位(即齐桓公)。桓公拜自己的师傅鲍叔牙为宰相, 而鲍却辞谢不干,竭力举荐管仲,齐桓公不记前仇,任命管仲为上卿,并尊称为“仲父”。管仲果然没有辜负鲍叔牙和齐桓公的期望,在齐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终于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的第一霸主。管仲曾感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来,傅咸在《感别赋》中也写道:“悦朋友之攸摄,慕管、鲍之遐踪。”
管鲍之交以及他重义轻利的美德,为世代推崇,清泗洲知事赵敬源曾为亭题词:“春秋往复莫道空余我,高风千古,愿有后来人。”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曾带领抗日官兵经过分金亭前,听完当地群众讲述了管鲍分金的故事以后,当即留诗一道:“五略贯诸侯,英名万古留。分金贵迹在,精神足千秋。”
分金亭几经沧桑,由于历史久远,可考证的仅有明万历年间建亭、清光绪年间复修,民国十年(1921年)再次进行整修,最终毁于1959年,今分金街和桃李街的交汇处即其遗址。
分金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结晶,是盱眙的名胜古迹,重建分金亭是人们的夙愿,在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形势下,2002年冬,管镇镇党委、政府为弘扬中华文明,顺应民意,决定重建分金亭,并率先捐款,机关、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效法,慷慨相助,群策群力,共成善举。
重建的分金亭,巍巍城雕高高耸立于管镇街心,象征着管镇古代的文明,古老的历史。青年时代的管仲(面对管镇)、鲍叔牙(面对鲍集)手捧黄金分列城堡两侧,让人回想到2600多年前“二贤”拾金不昧、义赠“桑梓”的动人一幕。
分列南北的“二贤”老年戴冠公侯像,让人联想到正是二贤高贵人品,才能成为辅助齐国中兴、称霸,具雄才大略的济世之材,而“管鲍之交”亦成千古美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