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白洋淀

家乡区县: 保定市安新县

孙犁纪念馆

孙犁老先生在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小时候家里穷,但是孙犁却十分喜欢读书,这是他小时候的全家福和读过的书籍,到了初中的时候他去了县城里,在读初中时,他说初中时人的一生中最应该读书的阶段。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保定育德中学读高中,在高中写了他的处女作《自杀》。后来高中毕业后孙犁觉得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加上家里经济困难,就放弃上大学,在朋友的帮助下来到安新县同口镇教书,在闲暇的时间他便来到白洋淀深入了解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感受白洋淀优美的自然风光,这为他以后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七七事变后,孙犁怀着救国的理想加入红军,当了一名通讯兵,专门负责写宣传稿。后来到了延安,发表了《荷花淀》,这篇文章一发表,轰动了当时整个延安文艺界,荷花淀派诞生了。接下来他又写了一些文章、小说,这是他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新中国成立后,孙犁来到天津日报社工作,教育下一代写文章,但是1956年,孙犁写作时出现眩晕,这也开始了他与病魔的十年抗争,他的病好了以后,又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他的所有东西都被四人帮抢走,四人帮还诱惑他,让他给他们创作,但是孙犁刚正不阿,没有答应。所以说这两个十年是孙犁的黑暗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孙犁的文集都被归还,他便继续创作,迎来了人生第二个创作高峰,这个阶段的文学作品多以人民的生活细节批判四人帮的罪恶。2002年7月11日,孙犁老先生去世,这个纪念馆于2003年7月11日,也就是孙犁老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正式对游人开放。
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
抗日战争纪念馆是为纪念白洋淀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而建立。孙犁老先生笔下的水生,徐光耀老先生笔下的小兵张嘎,这些妇孺皆知的英雄形象都是以白洋淀人民的抗日战争为题材而创作的。1938年秋,日本鬼子为了镇压白洋淀人民的反抗,以献铜献铁为名,强迫白洋淀人民交出他们用以维持生计的土枪土炮,白洋淀人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在安新县三区区委书记徐建和区长李刚义的组织下成立了区小队,他们都在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将军的指挥下利用大抬杆儿、火枪等武器奋起反抗,因为大抬杆儿的信口处容易被水花打湿,所以作战时经常插一根雁翎用以防潮,当时的县委书记侯卓夫便把这支队伍命名为“雁翎队”。雁翎队神出鬼没于白洋淀的芦苇荡之中,多次伏击日本鬼子的运输队和军队,截获了大量的军火和物资,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保证了白洋淀这条水上生命线的畅通。人民为了表彰雁翎队的英勇斗争,编了这么一段民谣“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汉奸心里直打颤,鬼子跺脚喊头疼……”但是,白洋淀人民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日本鬼子为了报复白洋淀人民,接连制造了两次端村惨案、关城惨案,县委书记侯卓夫也被汉奸出卖,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不过白洋淀人民并没有被打倒,他们依然在反抗着,战斗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抗日战争纪念馆以图片、文物的形式重现了白洋淀人民与日本鬼子作斗争的岁月,展现出白洋淀人民的英雄气概以及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行,展现出了中央对白洋淀的重视,对白洋淀人民的尊敬。

高盼(2015-04-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