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的历史名人
朱光临
子贡(公元前520年—前456年,姓端木,另字子赣),出生于卫国黎地(今鹤壁市浚县)。孔子著名72弟子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外交活动家、政治家,也是一位“家累千金”的富商巨贾。儒商始祖子贡(端木赐) 雕刻业的祖师爷纵横家的先驱
李构,字祖基,北齐黎阳人,生卒年月不详。李平孙,将军李奖长子。少以方正见称,袭爵武邑郡公,初任开府参军。东魏武定末为太子中舍人。
齐天宝(550-560年)初,降爵为县侯。后迁谯州刺史,终官太府卿。卒后,赠吏部尚书。
李平(?-516年),北魏顿丘(治今浚县屯子镇)人,李崇堂弟。少年时博览群书,颇有文才。太和初,为通直散骑侍郎,很受高祖器重。任太子中舍人,升散骑侍郎,太子中庶子。后任长乐太守,政务清静,吏民怀念。正始元年(504年),世宗亲自接见李平及其诸子,加封李平为正刺史、征虏将军。李平在相州任职期间颇有政绩。勤课农桑,修饰太学,皇帝召见李平并加封为东平将军,任度支尚书,后升任正尚书,领御史中尉。
李崇(454—523年),字继人,小名继伯,北魏顿丘(治今浚县屯子镇)人。文成皇后二兄李诞之子。14岁袭爵陈留公。后为高祖、世宗、肃宗三朝元老,历治八州,五拜都督将军,官至尚书令。其政绩显赫,战功卓著,堪称一代名臣。
王梵志(?—约670年)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生平、家世均不详。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对社会问题间或涉及。多数作品思想消极,格调不高。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对认识初唐社会和研究白话诗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初唐盛行的典雅骈俪诗风有一定冲击作用。原有集,已佚。有今人整理本《王梵志诗校辑》,收诗348首。
马大士,字微庵,清初浚县东杨玘屯人,生卒年月不详。少颖悟,10岁丧母,13岁入县学,为知县李永茂器重。顺治十六年(1659年)中进士,改庶吉士,迁御史,巡视两淮盐政。为官清正弹劾不避权贵的御使马大士马大士历官清正,弹劾不避权要。中国《财政志?预算管理》引证说:“清代,康熙元年(1662年),吏部题准,各省大计年份,令道员代藩、臬入觐:康熙十二年(1673年),允御史马大士疏请,藩、臬总一省钱粮,刑名,熟悉地方利弊,嗣后仍令藩、臬亲身朝觐。”
王在晋,字明初,为明代浚县人。《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卷记载:“王在晋,字明初。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授中书舍人。自部曹历监司,由江西布政使擢巡抚山东右副都御史,进督河道。泰昌时,迁兵部左侍郎。天启二年署部事。三月,迁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代熊廷弼。八月,改南京兵部尚书,寻请告归。五年,起南京吏部尚书,寻改兵部。崇祯元年,召为刑部尚书,未几,迁兵部。坐张庆臻改敕书事,削籍归,卒。” 王在晋享年八十岁。
王越(1423——1498年),男,字世昌,今浚县钜桥镇岗坡村人。少时仪表奇迈,颖悟过人,读书过目不忘。景泰元年(1450年)乡试中第三名,会试中第三十三名。二年登进士第,授监察御史。三年,出按浙江,警慑贪污,激浊扬清,义论英发,见事风生,众皆佩服。翌年,父卒,返原籍服丧。天颜元年(1457年),起掌诸道章奏。四年,超擢山东按察使,深得宪体。十七年,升右副都御史,母卒,奔丧还家。三年,署都察院事。六年,延绥御敌有功转左,又以黄草梁功升右都御史。八年,于河套破敌大捷,斩二百八十人,加太子少保,增奉一级,提督十二团营。十三年,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左都御使。十六年,出大同御敌,于威宁海克捷,斩敌四百,封威宁伯,食禄一千二百石。十七年,出宁夏西征,佩将军印,任总兵官,初镇大同,移镇延绥,战功卓著,加太子太傅,增禄四百石,总制宁夏、甘肃军事,提督团营。十八年,受汪直牵连,夺封除名,谪居湖广安陆。弘治元年(1448年),上疏陈冤,请许还乡,未准。七年,再上疏陈冤,廷议功过,复官左都御史。十年冬,甘肃边塞有警,廷拟复议总制官,先后举七人皆不称职,经吏部尚书屠滽荐举,王越就任,加太子太保,总制宁、甘、凉军务兼巡抚并经略哈密。翌年,于贺兰山剿敌获胜,加少保兼太子太傅。是年,受李广牵连,忧恨绵绵,病死甘州军中。朝廷闻讣,上为震悼,辍视朝一日。赠太傅,谥号襄敏。遣进士王阳明(守仁)护送王越灵柩至浚,葬大伾山西麓。
木待问(1140—1205年),字蕴之,子贡后裔,祖籍浚县,生于浙江省永嘉(今温州市)。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癸未科状元。木待问少年时,曾从学于大儒郑伯熊。中状元后,累官太子詹事,焕章阁待制,礼部尚书。木待问长于写诗,其《千里思》云:“君行千里轻所历,妾弛千里心匪石。春房酌酒意息息,愁不在离愁在忆。鸳鸯瓦上昏无色,鹦鹉杯中坐更积。灯前独坐制君衣,泪湿剪刀裁不得。”
明万历帝褒奖的孟家“一门三进士”
孟继,明浚县人,官至按察使。
孟含霓,孟继之子,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
孟楠,孟含霓之子,字蘧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任青州知州,人称良吏。曾榷芜湖北新关税,宽商爱众。累官山西布政使。在延庆时,出奇计平贼,功甚伟。以病免官归里,年70余卒。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神宗赐孟家建牌坊,以此褒奖彰显孟家“一门三进士”的盛事和功业。所建“恩荣坊”共分为七层,第一层刻的是“二龙戏珠”;第二层刻着四个大字“龙章宠锡”,就是圣旨恩赐的意思;第三层刻的是“八仙庆寿”;第四层刻有一行字:“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含霓”;第五层是“竹林七贤”图,说的是在魏晋时期七个有名的文人:稽康、阮籍等人,在山林中饮酒作诗的场面;第六层刻一行字:“赐进士第承德郎工部主事孟楠”;最下一层坊刻的是孟家祖孙三代“衣锦还乡显荣故里”图。
朱家祖孙三代幸事——“一门三进士”
朱天奉,明代浚县人,隆庆年间进士。官至岢岚兵备。
朱应毂,朱天奉之子,万历年间进士。官累御史。史书《风雪定陵》载:万历十一年(1583年),“御史朱应毂以谒陵耗费太巨,陈请两宫太后不必再去阅视,但仍未得到万历皇帝的允可。” 史书《风雪定陵》还载:定陵“既然按照永陵建制,花斑纹石自不可少,宝城垛口,明楼地面,都是花斑石。此石由多种颜色的鹅卵石经过地壳变动,受到高温高压以后,再生而成,当时仅在河南的浚县能够采到,不远千里,运来应用。这种岩石,虽然五颜六色光彩灼目,但却没有纹理,质地坚硬,雕琢十分困难。开采时,只能按最大尺寸开成毛材,然后用手工反复研磨,其费工耗时,可以想象。据《帝陵图说》载,定陵所用的花斑纹石做工极细,‘滑泽如新,微尘不能染’、‘光焰灼人’”。由此可见,浚县花石的开采并用于建造定陵是和朱应毂有关系的。
朱舜年,朱应毂之子,万历年间进士。历任滕县知县,刑部郎。
明代镇国将军沐英
沐英(1345—1392)字文英,祖籍浚县,明初重要将领。洪武三年(1370),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佥大都督府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机务繁积。洪武二十五年(1392)六月,沐英病卒于云南,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
卢楠(约公元一五三五年前后在世)字子木,大名浚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前后在世。以赀为国学生,博闻强识。负才忤县令。令诬以杀人,榜掠论死,系狱数年。在狱益奋读书。谢榛走京师,适平湖陆光祖代为县令,乃平反其狱,得不死。榛客赵康王,楠往访,康王亦召为上客。酒酣耳热,骂座如平时,客皆掩耳走。后遍游吴会,无所遇。归,益落魄,病酒三日而卒。楠所为骚赋,最为王世贞称许,著有蠛蠓集五卷,《四库总目》亦作传奇,有想当然一本,《曲录》传于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