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挂面是四川省传统的汉族面食小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外驰名的特产食品,面条细如头发丝,洁白空心,光滑柔韧,风味独特,回锅如新。年老体弱者食之,能促进食欲,增强体质。在四川省中江县众多的土特产品中,中江的“银丝挂面”。由于独特的工艺,极佳的口感和风味,符合营养科学的原料搭配,自问世以来,数百年间,深受食者的欢迎,声名远播,销势不衰,可称得上是中江食品中的奇葩。
简介
中江挂面为手工制作,历史悠久,传统工艺独特。它的特点是味甘色白,柔嫩可口,面体因经多次发酵而有微孔,故有"茎直中通"之说,其特别柔嫩易消化也缘于此。现在为增加其营养成份,在制作过程中又分别加以韭汁、菠菜汁、鸡蛋精、鸡蛋黄、朱神砂等制成蛋清面、蛋黄面、朱砂面、翡翠面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民国1931年版《中江县志》记载:“中江挂面,面细如丝,长八九尺,截两头,取中段,名曰腰面,又称银丝面,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盛。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堪称洁、白、净、干、细五绝……”
中江挂面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走亲访友、馈赠亲朋的最佳选择食品,先后数次被省、地、市、县评为地方特色优质食品。
川省中江挂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外驰名的特产食品,面条细如头发丝,洁白空心,光滑柔韧,风味独特,回锅如新。年老体弱者食之,能促进食欲,增强体质。
中江挂面源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其独特的工艺和极佳的口感深受人们欢迎。四川德阳市对中江县挂面生产采取新型监管模式,由龙头企业带动小作坊,制定严格的工艺流程标准。据统计,目前(2008年)中江县数百户挂面生产作坊年均增收4000元左右。
中江挂面曾在广交会上展出,深受外商欢迎,纷纷要求订货。1986年在四川省食品展销会上展出,各省、市客商争先订购,仅一家客商的订货量就超过了中江县全县的总产量。
菜品特色
中江挂面的特点是味甘色白,柔嫩可口,面体因经多次发酵而有微孔,故有“茎直中通”之说,其特别柔嫩易消化也缘于此。中江挂面为手工制作,历史悠久,传统工艺独特。其特别柔嫩易消化也缘于此。为增加其营养成份,在制作过程中又分别加以韭汁、菠菜汁、鸡蛋精、鸡蛋黄、朱神砂等制成蛋清面、蛋黄面、朱砂面、翡翠面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中江挂面曾先后数次被省、地、市、县评为地方优质特色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是探亲访友、馈赠亲朋的最佳食品之一。
成功注册
中江县手工挂面协会申请的“中江挂面”商标历时6年,于近(2008年)被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是德阳市首枚成功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
中江挂面由于需要特殊水质,只在凯江河上游11个乡镇300余户家庭出产,
年产量为300万斤。注册成功后,将重新认定标准和保护依据。其商标使用权由中江县手工挂面协会统一管理,凡经授权使用“中江挂面”商标的企业,其产品都要使用统一的外包装。
发展历史
中江手工空心挂面发源于宋代,至今(2008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民国前期,中江县城乡有手工挂面作坊120余家,年产挂面约1,000吨。民国1931年版《中江县志》记载:中江挂面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胜。色白味甘,食之柔滑。食不尽者,以筲摊晒,浇以冷水收贮,仍可再食。向推夔州产者,但色黑粗硬,实不及中江也。细而
中空,他处不然,以此为辨。作业分制粉和制面两部分,工序有发酵、盘条,上架,扯细、晾晒,包装等流程,产品分尖庄和大市货两类。尖庄又分银丝和韭叶两种。1939年,城厢向仁兴、张连升、德合昌和双和祥等4家挂面最为有名。1948年,城区挂面作坊减至60余家,年产挂面440吨,销往县外360吨。
1950年,县城有挂面业(含磨面、切面)90家,从业145人。1951年土改时,部分商家转入农村分地。1952年,有67户,从业131人,牲畜67头,石磨67副,工具67套。年产挂面600吨。1953年,始为县供销社加工,后改为粮食局加工。1956年4月,按地段成立两个秤合作社,社员132人。1979年后,农村挂面专业户兴起,永太、凯江、回龙三区新建乡社挂面厂21个,面架57副,年产挂面350吨。1983年5月,成立手工挂面协会,11月成立联营公司。1984年3月,中江挂面荣获省计经委金牌奖,县府为此召开挂面专业会议,给金牌奖获得者钟志田发奖金100元。其他先进生产者10人各奖台秤一件。并拨经无息贷款3,000元扶持发展生产。1985年,全县有挂面联营厂和专业户150家,从业770人,年产手工挂面950吨,产值76万余元,产品远销29个省市和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地。
历史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秦王嬴政为完成六国统一之大业,率兵日夜征战,常常数日水米不进。一日行至秦岭南麓,此乃山之阳面,日照充足。秦王见路边农舍一名老汉正在悬挂一排细如发丝的面条,胃口大开便令其煮食,老汉将面迅速煮熟并浇以农家酸菜汤汁大碗呈上,秦始皇吃后觉得酸香扑鼻,细滑爽口,美味无比。问之,老汉答曰此乃手工挂面,因面形状“长瘦”,故又称“长寿面”。秦始皇闻后大喜,遂重赏该老汉。从此,地方官吏就将手工挂面连年进贡给朝廷,被列为皇家御膳养生佳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