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建制沿革

家乡区县: 贵州省凯里市

      春秋时期属牂牁(牂柯),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属且兰,隋、唐属宾化县,宋属合江州。明、清时期置清平堡、司、卫、县或凯里司、卫、县。民国三年改称炉山县,1958年复称凯里县,1983年设立凯里市。“凯里”系苗族语音译,意为“木佬人的田”(苗语称木佬人为“凯”,田为“里”,“凯里”即“木佬人的田那个地方”)。

      凯里市原为炉山县。炉山县汉为故且兰地,元朝时麻峡(今麻江县)县地。明洪武初年置清平堡,二十年(1389)置清平长官司,三十年(1397)改为清平卫。明弘治七年五月(1494)置清平县,隶都匀府。清康熙七年(1668)并入麻哈(今麻江)州,十一年(1672年)复置清平县,四十一年(1702年)凯里安抚司并入清平县。民国二年(1914)清平县改为炉山县.

     1949年11月炉山县获得解放,中共炉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同时宣告成立。同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宣废除旧的乡、镇公所,建立新的乡、镇人民政府。1950年,废除保甲制度,建立村级人民政权。1951年1月27日,在中央慰问团的关怀下,凯里区苗族自治人民政府成立,为贵州省第一个苗族自治区。1952年9月,炉山县苗族自治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7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确定凯里为州府所在地。   1959年1月,炉山县、麻江县、雷山县、丹寨县合并为凯里县,1961年8月4日县相继分置,炉山县仍为凯里县,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凯里县,设为凯里市。1984年1月,凯里市成立。[2] 2014年9月,贵州省政府批复,同意黔东南自治州人民政府将麻江县下司镇、碧波镇划归凯里市管辖,原下司镇、碧波镇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凯里市、麻江县行政区域界线做相应变更。批复还要求,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应认真做好行政区划调整相关工作,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安静dxl(2015-04-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