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文化

家乡区县: 贵州省凯里市

饮食特点

酸、甜、苦、辣,酸当家。黔东南是“吃酸”的故乡。日常生活的家宴、宴会、红、白喜事中,酸食无处不有。男女老少,都有“嗜酸”的爱好。难怪当地乡谚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车”(指走路打趔趄的意思),道出了黔东南的酸食文化的特色功效和风格。

在世界“吃在中国”。在中国素有北咸,东南甜,西辣的说法。气候干燥食为盐、气候湿热食为甜、气候潮湿食为辣。同为吃辣,湘、贵、川又各有妙趣,有所谓的“不怕辣”、“怕不辣”,“辣不怕”的戏说。具体而言,贵州是酸辣,四川是麻辣,湖南是炸辣。黔东南又与贵州其他地区不一样,强调和突出的是第一个字“酸”,而其他地区则强调和突出第二个字“辣”。

常言说“除油盐无贵味”,历史上,黔东南地区严重缺盐,只得用酸与辣来调味,可见酸食习俗,实非偶然,它是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产资料及人的生理需要等多种因素综合的产物。黔东中地区气候潮湿,多烟瘴,流行腹泻、痢疾等疾病,嗜酸不但可以提高食欲,还可以帮助消化和止泻。因此,每家每户都少不了几个酸坛子:酸水坛、醋水坛、奄莱坛、腌鱼坛、腌肉坛,还流传着三月腌菜,八月腌鱼、正月腌肉”和“坛不下,莱不烂”等关于酸食的腌制季节和保存方法的俗语。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黔东南苗、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自己不同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吃酸的独有风格和制作工艺,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酸食文化”,仅酸的制作就有近10种工艺。 人类长寿,确有几份酸的功劳。:酸食有防病健胃之药用,酸食有除惑提神之功效,酸食有防腐保鲜之功能。

黔东南的风味食品还有侗乡腌鱼、镇远道菜、下司狗肉、下司酸汤鱼、香茅草烧鱼、重安江酸汤鱼、侗家油茶、社饭、从江香猪、三穗麻鸭、榕江香羊、侗果、侗家胯肉、侗家羊瘪、牛瘪、侗家老鼠肉。

地方特产

名特产品凯里市地方名特产品可分为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两类,农业名特产品主要有:香炉山雾茶、平良香米、凯里柿花、万潮蓝靛、龙场蚕茧、凯里酸汤鱼、凯里鲤鱼(田养)、龙场西瓜、旁海生姜、炉山葡萄等以及凯里市供销社三辣合作社生产的“三辣”系列产品。工业名特产品主要有:舟溪芦笙、凯里香醋、凯棠银饰、湾水镰刀、米薅马尾斗笠、旁海擂钵、挂丁刺绣围腰、龙场革家腊染、挂丁织锦背带、舟溪刺秀荷包等。经济收入相当可观,可供广大旅游者前来观看购买及投资商前来参加生产投资,促进了凯里市的经济的发展。

酸汤鱼——用淘米水在坛子里发酵后,用火煮开,加少量辣、姜、盐、西红柿等,将活鱼取出苦胆后放进火锅煮熟,味道鲜美、可口、健胃,是当今南方北方人都赞赏的苗族名菜之一,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凯里红酸汤”正式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9年在评选全国特色火锅底料时,凯里红酸汤被中国食品协会认定为贵州特色,与内蒙古的涮羊肉火锅底料和重庆火锅底料被列为全国三大特色火锅底料。

鸡稀饭——将鸡打整干净后,用清水煮半熟时,放半斤或一斤米与鸡同炖,熟后取鸡切成块粘辣吃特别香。鸡稀饭特别可口,是苗族名菜之一。

腌菜——腌菜制作,将青菜洗净晒干,切细,用糯米饭和少量盐拌匀,放于坛子内加盖,数月开盖味鲜可口,将腌菜与螺、鱼肉等同煮,味道更鲜。

狗肉汤锅——将狗杀死后,用稻草包裹着狗烧掉毛,剖开狗腹取出、肠杂清洗干净,与狗肉一起放铁锅里煮熟,放佐料。狗肉味鲜皮脆,汤特别香,是接待宾朋的名菜之一。

螺丝鱼——将田螺与鲤鱼一起煮,按照酸汤做法一样烹调,也是苗族的一道名菜。

郭氏牛肉干——历史悠久,主要以鲜黄牛肉配以米酒、蜜糖和20多种品味不同中药精制而成,具有甜、咸、麻、辣等品味,纯香开胃健胃。旧州郭氏牛肉干曾定为航空食品,远销省内外。

黄平豆腐干——历史悠久,清朝时就很有名气。用本地黄豆为原料制成豆腐,然后再经过浸泡、烘烤而成。曾有“蟹黄脂白软嫩香,酒市呼朋细品尝”的诗句赞美。

米酒——用大米或稻谷酿制,酒精度一般只有20度左右,平时自家酿成后装入坛内,节日宾客来至,用于接待佳宾贵客,客醉主人欢。

茶叶----黄平产茶历史悠久。明清两代,浪洞云雾茶、旧州回龙寺茶、马场茶叶,曾作为贡品。现东坡的飞云茶也名扬省内外。

安静dxl(2015-04-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