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下唱茶戏迎元宵

家乡区县: 浙江省苍南县

苍南县霞关镇库下村的林阳振介绍,以前库下宫只供奉着郭圣王(又称广德尊王),清乾隆年间,有人把南坪树柏林村宫里供奉的“采茶佛”偷抱到库下宫供奉,这“采茶佛”爱热闹,喜欢听“采茶戏”,自此,每年除夕夜,有爱热闹的人,就会乘着家家户户忙于吃年夜饭的时候,悄悄躲到库下宫,把供奉在神坛上的采茶佛抱下神坛,这样,为保地方平安,村里的头人就会召集人马,办茶灯、排采茶戏给“采茶佛”看,也给郭圣宫和本地人过年添一番热闹。 正月初一,早起烧头炷香的人来到库下宫门口连打三声空嗽,通知庙里的佛公:我来了。进得庙门,见“采茶佛”“坐”在地上,不敢丝毫怠慢,就要赶去告诉村里的头人。村里的头人听了禀报,赶到宫里看看不假,急急拿出铁铳,装上火药,连放三炮,村里的人就知道又要办采茶戏了。于是,从正月初一这天起,家家户户都会主动忙起办茶灯的事。  首先是头人,初一上午,他就要在村里至少物色2个男的12个女的年龄在12至14岁儿童做演员,当天晚上就要带这些孩子到库下宫学唱戏。其次是蔑匠(一般是郭进柯和郭宝银两人),尽管是正月初一,他也没得休息,要到山上去采伐竹子,备办一些色布,开始扎唱采茶戏要用的竹马。再就是村里的人,有的想抢头彩,会尽早去备办一些唱戏用的行头,送到庙里备用,有的会尽早去办自家要用挂的灯彩,有的开始悄悄盘算把茶戏请到自家来唱一出,也有的没事就会到庙里来看排戏。  经过十多天的排练,正月十三晚,茶戏排练停当,便要开锣唱戏,家家户户家门口也高高挂起两盏彩灯,把村头巷尾装点得灯火辉煌。  第一出戏在庙里开演,首先演得是“贩茶”。这是一出说教戏式的折子小戏,全戏只有哥、嫂、姑三个主要角色,分起行和归家两段,白、唱均用京腔,说得是一家三口的当家人朱元宝(哥)去泉州贩茶,一去三年方回,妻子刘三春和倘未婚配的妹妹熬不住寂寞,均有了私情,朱元宝回家发现内情,本想发作,见妻、妹均有愧过之意,便饶恕了她们的过错,为此全家又和睦相处、团圆美满。  接着,还要表演一些《大补缸》、《小补缸》、《卖布》等民间小调戏和《刘秀走南阳》、《那吒闹海》《空城计》、《甘露寺》、《狸猫换太子》、《天雨花》等京剧折子小戏。  最后一出演得是“采茶戏”。采茶戏仿佛一出小舞蹈剧,以舞为主,载歌载舞,由2男6女或2男8女分成红绿两队表演。红队称“头军”,绿队称“二军”。红队的领队称“招凤”,由男童饰演,戴头盔,骑红色竹马,武生打扮,手执红旗在前领队,身后为6至8位身着红衣的采茶女步行跟随。绿队的领队称“压山”,由男童饰演,戴仆人帽,骑绿色竹马,丑角打扮,手执绿旗在绿队中领队,身后为6至8位身着绿装的采茶女步行跟随。采茶女均手执点着红蜡烛的彩灯,描眉打扮。竹马均仿照马的形状用蔑扎纸糊而成,红马外用红绸布装饰,绿马外用绿绸布装饰,分马头与马身两段,齐腰捆缚在扮演者腹前和背后,人居中间,走起来像骑马一样,马头下挂着一个小铃,背后有一纸扎马尾,跑起来能上能下左右摆动,马铃叮叮作响,马头、马身中部都点着红蜡烛,夜晚表演,灯火晃动、烛影迷离,场面动人。表演时,“招凤”和“压山”在队前呼引茶女,出场表演。在悠扬的民乐声中,孩子们边唱着民间小调“正月里来”边表演舞蹈,红、绿两队不断在舞台上相互穿插、变化队列,表演着“南蛇游”、“小篦篱”、“大篦篱”、“田螺旋”、“铰剪鼓”、“四柱穿”、“南蛇脱壳”等队形阵势。在库下宫里表演结束,要按“招凤—红队采茶女—压山—绿队采茶女”的序列组成队形,“出坛”表演,即到村里的各个庭院表演,甚至到各家各户演唱,邻近村镇有红帖前来邀请,茶戏队也乐意赴他村演出,每次表演完毕,主人要给竹马和彩灯换上新的红蜡烛,送表演队一个红包,所谓“利市包”,以示大家都吉利。  出坛表演最长至正月十八日结束。表演结束后,正月十八日晚要举行一个“上殿”仪式,即仍旧把采茶佛抱上神座的仪式。  十八日晚天色近暗,库下村的青年就会聚拢到库下宫,自愿组合成两班队伍,一班在宫内,一班在宫外,熄灭所有灯火,双方分辨不清对方是谁,摸冥对抗。在宫外的一班抱着“采茶佛”,要把“采茶佛”送上殿,在宫内的一班奋勇拦住对方,不让采茶佛进庙门,一进一出,推来推去取乐,约至东海的潮水开始上涨的时间,在宫内的队伍才开始松劲,让宫外的队伍抱“采茶佛”“登殿”。人们也在鞭炮、火铳的齐鸣声中渐渐散去。  库下村过年唱茶灯戏的习俗一直延续至1998年库下宫戏台塌毁后才停歇,1998年扮演朱元宝的叫郭进镇,现年已有23岁,扮演朱文宝妻刘三春的是郭玲钗,现年已有25岁,两人均在外地经商,均还记得当年表演的台词唱腔。

林lin(2015-04-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