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TianjinUniversity),简称天大,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1951年经国家院系调整定名为“天津大学”,沿用至今。
“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天津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天津,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教育部、天津市、国家海洋局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111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重点建设大学,“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合作高校,中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1-2]
截至2013年末,学校占地面积18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8.9万平方米,并正在天津市津南区兴建北洋园校区。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8710人,其中本科生15620人,硕士研究生10139人,博士研究生2953人。拥有57个本科专业,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将天津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
清末/北洋大学堂时期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始创于中日甲午海战后。甲午战败,举国图强,
钦字第壹号文凭(2张)
洋务运动实业派代表人物盛宣怀意识到:“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1892年盛宣怀上任津海关道后,开始筹备办学。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
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命名为“大学堂”的高等学校。
1899年,天津北洋大学堂的第一届学员毕业。1900年元月,学堂颁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大学文凭。由于成绩最优,香港学员王宠惠成为“钦字第壹号”文凭获得者。北洋大学堂治学严谨,校风朴实,当时在国内与哈佛、耶鲁齐名,毕业生可免试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
北洋大学堂按照美国近代模式办学,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建立了一北洋大学堂历史图片[3]
套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设立头等学堂(大学本科)、二等学堂(预科),学制各为四年。头等学堂设专门学(即科系)四门:工程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1897年学堂增设铁路专科,1898年又设铁路学堂,上述学门皆为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体现了北洋大学“兴学救国”的创办宗旨。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至1903年4月学堂方在西沽(今河北工业大学红桥校区东院)正式复课。
1903年北洋大学堂开学复课时,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后应外交需要附设法文班、俄文班,1907年开办师范科,至此北洋大学已成为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大学。[4]
中华民国/国立北洋大学时期
专办工科时期
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教育部,1913年又改称国立北洋大学,至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
北洋大学堂历史建筑(今河北工业大学校内)(3张)
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
1928年,北洋大学改称“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不久大学区制废止,北洋大学暂称“国立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于1933年开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组织章程经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开始招收研究生,首届研究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毕业,并授予硕士学位。[4]
抗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3张)
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
国立西北工学院(又名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由北洋工学院(即天津大学)与北平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工学院(即东北大学)合组而成,学院设在陕西城固县古路坝。
1941年10月,各届北洋校友就复校事宜进行了磋商,决定在呼吁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的同时,筹设私立北洋工学院,由全国北洋校友共同筹办。在此压力下,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将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升格为国立英士大学,将其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任陈荩民为代理院长,因地处浙江泰顺,故史称“泰顺北洋工学院”。同期,李书田于1944年春在西安筹建了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下设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两系,并以北洋治学精神主持西京分院。[4]
理工结合时期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天津收复。北洋广大师生校友提出了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的强烈要求。194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着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学原址复校。此后,泰顺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学院和北平部四校师生先后返津参加复校。北洋大学堂
1945年10月22日北洋大学正式复校开学,并增设了理学院,进入理工结合时期。复校后,北洋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制定了“决不忽视穷究学理,同时注重科学应用,使理工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针,并积极付诸实施;同时,成立土木、水利、采矿、冶金和化学工程等五个工程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并着手招收研究生,被各界誉为“科学建国的堡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