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解放碑

家乡区县: 重庆渝北区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任何一个标志性建筑都是一个城市历史的浓缩与见证。在山城重庆最能体现重庆人精神,最具代表性,则数人民解放纪念碑。因为它特有的历史内涵,仍牵动着人们景仰的目光,在海内外具有非凡的影响。1940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定重庆为陪都,更在重庆树立起一座代表民族抗战必胜的纪念性建筑--"精神堡垒"。抗战胜利后,改"精神堡垒"为抗战胜利纪功碑,从此便形成了碑的雏形。1949年11月30日,山城重庆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次日,碑的顶端飘扬起欢庆重庆解放的第一面五星红旗。1950年10月1日,重庆人民又在这里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国庆节,真可谓万人空巷,盛况空前。从那时起,记功碑正式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重庆人习惯的称为解放碑。功勋卓著的刘伯承元帅亲自为解放碑题词。从此,解放碑成为重庆盛大集会重大节日的庆典之地,成为重庆当之无愧的纪念性建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于194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名为"精神保垒"(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堡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5层,通高7丈7尺(象征"七·七"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这座建筑最早兴建於1940年3月12日,1941年12月31日落成,原本是木质结构,四方形,跑楼式,高七丈七尺(约26米),有旋梯可达顶端,碑顶设时钟、方向标志和风速风向仪,由当时的国民政府修建,建碑的意义是:激励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勉励同胞当有抗战到底的精神,命名它为“精神堡垒”。“七丈七尺”象徵“七·七抗战”。抗日战争胜利後,国民政府在精神堡垒原址上修建“抗战胜利纪功碑”,记全国军民的浴血奋战之功。抗战胜利纪功碑於1946年10月31日奠基,1947年8月竣工,钢筋水泥结构,这座建筑即是今天所见。据说在碑下,埋有缴获的日本侵略者的武器弹药;在碑中,存放著美国总统罗斯福写给重庆人民的信,在碑身内侧,刻有成千上万的阵亡将士名字。"抗战胜利纪功碑"于1946年10月31日奠基,12月动工,1947年8月竣工。全部采用钢筋水泥建造,十分坚固。碑高27.5米,为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

 

龍小台(2015-04-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