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无情都是人生的情感(写在仲秋)——浮云无语故乡来,我心无翼飞故里。雁过秋空风也寒,雨似愁丝绵绵不断。无情的是风雨,有情的是人。岁月无言羞老青春。又逢仲秋,又添愁。怎么能不想乡里小路?乡里小路似愁肠;怎么不想枫叶红满山?枫叶红满山似火柔情妈妈的望眼。天地遥遥走不完的路,一路走来一路思念。万水千山千万的思乡夜,今天月圆我不圆。
传说古时候,有位美丽姑娘,不爱听虚假的甜言蜜语,而喜欢尖刻辛辣的骂语。有位青年,在中秋之夜,当众痛骂偷了姑娘甘蔗的人,而被姑娘爱上,并嫁他为妻。
此后,一些青年,“专讨人骂”而形成了这种风俗。于是每逢中秋之夜,趁人们赏月之机会,故意恶作剧:有反锁别人大门的,有抖落村人树上果子的,有转迁他人物品的,从而挑逗物主的痛骂,骂者极力挖苦,但不能秽言脏语。
人们认为,中秋之夜被骂得越凶越长寿,也有因被骂而产生爱情而结为伴侣的,这正是“骂者爱也”。
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