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矿藏资源丰富,品种较多。煤炭、硫黄和日用陶瓷工业生产历史悠久。县城和各乡(镇)有多种行业的个体手工业匠铺和作坊,生产工农业生产工具和人民生活用品。解放前,全属私人经营,规模小,工具落后,生产水平很低。
1948年3月,澄城解放后,县民主政府扶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煤矿、硫黄矿和个体手工业,恢复和发展生产。1953年,开始对个体手工业和私营矿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尧头矿区私营煤井、硫黄矿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成为公私合营新生煤矿和公私合营硫黄矿。城乡个体手工业,通过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纳入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轨道。1957年9月,省、县两级投资,建立本县第一个国营工厂——地方国营澄城县面粉厂,供应机关、学校和工矿企业面粉。1958年,又采取投资新建和升转手工业、公私合营企业的办法,建起县办农业机械厂、炼焦厂和炼铁厂。同年,农村人民公社化,掀起大办工业高潮,本着“先土后洋,土洋结合”与“边计划、边建设、边生产”的原则,办起一批肥料、饲料、面粉加工、农具修配、砖瓦、石灰、黑矾、耐火材料、造纸和食品加工厂。至此,地方工业形成全民、集体、个体三种所有制。工业总产值由1957年的538万元(1952年不变价),上升到1960年的838.6万元(1960年不变价),增长64%。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4.4%上升到38.2%。
新建县办工业,机械设备极少。全县仅农业机械厂有1台皮带车床,基本上还是手工生产。技术工人严重不足,生产效率很低。手工业合作社、组,有19%的工人转为全民工,其余下放公社管理,转为工厂化生产,取消计件工资制,实行月固定工资制,工人收入减少,生产积极性低落。社办工业本是一哄而起,全用土法生产,产供销不协调。1960年后又连续3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减产,从工社员弃工还农,社办厂相继停产,所剩无几,地方工业的发展受到挫折。1961年工业总产值大幅度下降到287.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9.5%。1962年继续下降到179.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3.3%。为建国后最低水平。
1961年冬,贯彻执行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地方工业布局,停办了产品滞销、经营亏损的炼焦厂和土法生产、产品合格率低的炼铁厂。县办农业机械厂,没有正式产品,人员过多,精简100余人(占职工一半)回农业战线。1962年,将并县时武庄公社办的二十亩埝煤矿,收归县办,扩建为地方国营尧头煤矿。以调整所有制为中心恢复整顿手工业。将下放到公社管理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收归县管理,恢复社、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和计件工资制,扭转了生产下降局势。1963年工业生产开始回升,至1965年工业总产值回升到316万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厂矿企业卷入动乱漩涡,“造反派”夺权,冲击工业主管部门,企业管理混乱,时有停产。1969年厂矿企业普遍实行一元化领导,党的核心小组包揽生产和一切行政事务;强调“外行领导内行”,轻视知识分子,不重视科学技术力量,使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受到影响,企业经营亏损。1971年,县属集体工业再次下放公社管理,后又收回,来回折腾也造成一定损失。
1970年2月,澄合矿区煤炭建设指挥部(1974年撤销,成立澄合矿务局)在本县成立。开始建设尧头矿区,开发澄城煤炭资源。是年新建矿区变电所,安装10兆伏变压器两台,由蒲城尧山和合阳分别架设两条单回路高压输电线路,除供中央直属矿井用电外,还对地方工业转供电力。次年10月,渭南地区在韦庄建煤炭机械厂,生产煤电钻和钻杆,为省内的煤矿生产服务。中央和地区在澄城县开矿设厂,为地方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要求地方提供土地、劳务和建筑材料,县上本着发挥地方矿藏资源优势,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大工业服务和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方针,在70年代新建了6个县办工厂。其中有为农村兴修水利服务,生产氨沥蜡炸药的化工厂;有为开发地下水服务,生产电测仪的电子仪器厂;有为大工业和地方基本建设服务的水泥厂和机砖厂;新建尧头斜井中型煤矿和曹村小型煤矿;新建以葡萄糖粉为主要产品的制药厂。
县属集体工业,由县手工业联合社投资,以原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调整技术工人与管理干部,新建塑料厂、雪茄烟厂、电石厂和木器厂。县农具合作工厂扩建为水利机械厂(后改为轻工机械厂)。粮食系统,由地区粮食部门投资,改建县面粉厂。省粮食部门投资,新建韦庄面粉厂。商业系统,扩建副食糕点加工厂(后更名为食品厂),扩建酱菜加工厂,新建以加工劳保工作服为主要产品的百货公司服装厂。农机系统,扩建农机修造厂。供销社系统,新建与扩建城关、冯原、王庄与醍醐棉绒加工厂(70年代后期,棉田压缩,城关、冯原、王庄3厂停产)。从1973年起,全县17个公社先后恢复和新建了小煤矿17个。1975年,创办农机具修理、五金、建材、化工、食品、针织缝纫、日用陶瓷工业。到197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261万元(1970年不变价),其中县社地方工业总产值达到2685万元,较1969年增长3.97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4.11%。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执行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停办了1971年二次上马的连年亏损的县办炼铁厂。产品滞销,销价一再下跌的县办集体电石厂,停产整修。其余厂矿分期分批进行整顿,改革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的企业管理体制,恢复了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厂(矿)长负责制。1980年县级工业管理部门合并成立经济委员会,加强了对县属工业厂(矿)的领导。1981年经济委员会管理的工业企业试办并普遍推行经济责任制,主管部门与企业领导签订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合同,企业完成下达任务给企业领导奖励,完不成任务则扣发企业领导工资。实行责任制的同时,工业主管部门逐步下放权力,厂(矿)长有权选拔任免中层干部,招聘与辞退工人,有权开发新产品,企业增强了活力,推动了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1984年,贯彻中央“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推行厂长负责制,选拔启用一批懂工业生产,懂经营管理,富有开拓精神的年轻技术干部,进入企业领导班子。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厂(矿)长同科室职能部门、车间、班组生产部门,层层建立岗位责任制,落实生产任务,把职工个人的经济利益与集体成果、个人劳动贡献联系起来。生产部门按完成的产品数量、质量、消耗、成本计算工资;职能部门按个人出勤,完成下达具体工作任务,保证月固定工资,超奖欠罚。1987年,深化企业改革,全面实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在企业中突出厂长的中心地位,定时间、任务、要求和目标,落实经济责任,实行目标管理。厂长作为企业的法人,在企业内部深化改革,精简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整顿劳动纪律,强化企业管理,取得指挥生产与经营决策的主动权。同年7月,在县办水泥厂、农机修造厂、印刷厂和第一运输公司进行一定3年承包经营试点,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承包,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竞争承包”,通过竞争产生合格的经营者。至年终,工业经济委员会所属的厂矿企业,有9户预算内企业通过竞争签订了3年承包经营合同,应标的均超过主管部门确定的标的。电子仪器厂、陶瓷厂实行租赁经营。电石厂、塑料厂、鞋厂等3户县属集体企业,亦实行了招标招聘。
在全面贯彻改革、开放、搞活方针以来,地方工业,包括县属集体工业、乡(镇)工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协作关系,涉足省内外,建立横向联合,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截至1986年,工业经济委员会所属10户全民企业,13户集体企业,自行研制和引进的新产品、新工艺和自动化生产线共30多项,其中低压安全阀为中国首创新产品,二硫化碳,塑料管材,聚氨脂发泡、铸铁搪瓷浴盆、TWTD橡胶促进剂等新产品填补了省空白。粘土彩色外墙釉面砖、精制硫黄粉填补了本省与西北地区的空白,有的被评为省和中国优秀新产品。1987年新产品开发完成5项,总产值1199.13万元。
建国41年来,全县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总计4485.62万元,占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总投资6656.4万元的67.39%。据1985年工业普查统计,县内中央企业1户,地属企业1户,县属企业30户,街道工业4户,乡(镇)工业75户,其他1户,共计112户工业企业。形成的固定资产,1980年为14003万元,1984年为22109万元,比1980年增长68.02%;1985年为23529万元,比1984年增长6.42%。1987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16620万元,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为8214万元(1980年不变价),比1978年增长2.13倍,比1957年开始建立地方工业时的总产值增长14.26倍。截至1986年,县属全民工业和集体工业上缴国家利润、税金总计4832.12万元。1989年,县属14家全民工业企业(含雪茄烟厂)上缴税金3733万元。
澄城县工业园区,位于县城南郊,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已被列为渭南市“两区六园”的开发重点。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完备,设有企业服务中心,可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园区开发以科技为先导,以项目为载体,以铝电工业、化工工业为主,既注重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发展“拾遗经济”、“补缺经济”,又注重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入园企业11户,累计投资超过5个亿,在建项目8个,全部建成后园区经济总量可达10亿元以上。发展思路和目标是,园区建设与项目建设有机结合,以园区吸引项目,以项目支撑园区,打响园区品牌,逐步把其打造成澄城县工业的“航空母舰”。
2013年工业园区昌荣路、农业园区物流基地、光伏信息服务平台、拓日太阳城集雨湖扩容工程建成投用。拓日新能100MW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封装线、首条日产300吨光伏玻璃生产线、两条在线玻璃钢化镀膜生产线建成投产。韩渭西煤层气分输站、光伏煤层气综合储备站如期建成,富瑞特装LNG项目土建完工。大唐煤电铝一体化、启源机电特纯气态电子材料、正大36万吨专业化饲料厂及农业产业化项目顺利推进。华鑫铝型材、勤诚汽摩轮毂建成投产。园区入驻企业达到87户,实现产值37.3亿元。县电厂、腾飞公司、运输公司、燃料公司等4户企业成功改制。投资9700余万元,完成董家河煤矿、董东煤业、海泰电子废水处理设施改造等7个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万元GDP能耗下降4.3%。发展中小企业195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65.13亿元,增长18.95%,荣获“陕西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先进单位”和“陕西省发展中小企业贡献奖”称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