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京旅游的人们,多少都会被北京的胡同文化所感染。胡同作为北京的一大地域特色,历史悠久。它不仅构成了北京城的交通网络,而且是北京居民生息活动的场所,成为反映北京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舞台。胡同文化是北京传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是北京传统文化在民俗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北京胡同由四合院民居组成。老北京们世代居住于“皇城根儿”下,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形成了乐观悠闲的气度和善良恭谨的品格。下面通过资料考察,从北京胡同的历史、四合院建筑特点以及“老北京”的朴素民风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对北京胡同文化认识。
一、北京胡同的历史
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朝,是伴随着元大都城的建立开始出现的。忽必烈定都北京后,谋臣刘秉忠以琼华岛(今北海公园)金代离宫为中心,开始主持大都城的规划设计与修建工程。按照《周礼??考工记》关于帝王都城的设想,皇城居城内繁华区当中,皇城以外分布着阡陌纵横、状如棋盘的街巷,其布局体现了浓厚的井田制色彩。全城街道以南北干道为主导,小街、胡同基本上沿其两侧平行排列,与南北干道呈东西交叉状。据《析津志》载,“元大都大街宽二十四步,小街宽十二步,胡同宽六步„„元朝的一步为五尺,当时的尺合0.308米,那一步就是1.54米。可见当时的胡同宽为9.24米”。所谓“通衢交错,列巷纷纭”,这就将大都城里皇城以外的居民区划分为五十个坊。关于坊内民宅,据《元史·世祖纪》记载,至元二十二年(1285)大都城基本建成以后,“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赀高(富有)及居职(当官)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份。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名作室”。元世祖忽必烈将一块块八亩见方的地盘分赐给臣民建屋造宅,就意味着将其固定在他所规划的坊巷格局中加以统一管理.这是坊巷胡同形成的政治原因,也体现了坊巷胡同的政治功能。
二、北京胡同的民风
北京的四合院存留至今,大多数已演变成多户群居的大杂院。较之单门独户、封闭规整的四合院而言,四方杂处、半私密性的大杂院更能体现“老北京”的风俗人情。北京城的平民百姓在胡同和大杂院里演绎着他们平静从容、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即使是深处困窘时。也没有人自暴自弃、自轻自贱,都在挣扎着寻求自己做人的“体面”和尊严。这种“挣扎”又是阿Q式的,伴随着北京土话的插科打诨,用对己对人的善意嘲讽消解生活的不足。无法实现“天棚、鱼缸、石榴树”的精致富足,就在屋檐下用破脸盆种上五颜六色的“死不了”,夏天,草茉莉的清香也能飘出去很远;春天够香椿芽、秋天打枣;养猫遛鸟逗蛐蚰,喝茶下棋扭秧歌。老祖宗留下的乐观心态和悠闲气度是人们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法宝。 大杂院是五行八作、三教九流聚居之地,院落是公共的,水龙头是公共的。甚至厕所被盖在胡同里,也是公共的。基础设旌的简陋带来了生存竞争的严酷。一不留神就会引起邻里纠纷,小家庭的秘密也会被别人窥探去成为饭后的谈资。然而,世代浸染的儒家文化培养了人们温和善良、谦让恭谨的品格,公共的空间也为人们提供了沟通交流、消除隔阂的场所,使得温馨和睦的总体气氛得以形成。长期的友好交往基于这样一些观念上的共识: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爱护弟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