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古庙——岱庙(二)

家乡区县: 泰安市泰山区

    学者王克煜认为,东岳庙主要有三大地域特性,一是东岳庙在地域上的传播首先起源于今山东,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所载之鱼台(今属山东)泰山府君祠,为最早见于官修地志的东岳庙。此后庙祀渐及北方各州县,唐代的河南、河北、河东等道——即今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等地都较早建置东岳庙的地区。这一地域,也是泰山信仰的传统地区。早在汉代“泰山主死”信仰便盛行于此。

     二 是中国的南方地区几乎与北方兴建东岳庙同时,南方一些都会开始建起此类行祠,如蜀地灌口的泰山府君祠,至迟晚唐王经出现,此外江南、闽中的部分东岳庙,也于唐五代时肇建。但东岳庙在南方的普遍兴盛,则托始于两宋时期。特别是宋室南渡,将东岳崇祀大力在江南地区推广,更使南方一跃成为泰山信仰的重镇。

     三是中国的边疆地区,宋元以后,随着历代王朝对边疆的开发,东岳庙祀也开始向边境各地传播。元代东岳庙首先构建于汉南蒙古,明立国后,云南、贵州、广西、宁夏等地先后纳入其版图,包含有东岳庙的官方祭祀体系在上述地区推行。明清之际,南明郑成功部收复台湾,建东岳庙于台南,将庙祀远播至台湾。清廷入关,满汉文化日益融合,东岳庙遂大兴于东北,此后清朝平定新疆等地,政令行于边陲,促使东岳庙祀又推广到这些地域分布状况。

     东岳庙首推应是泰山的东岳庙。因这里是泰山信仰的源泉。早在西汉时期,博县(今山东泰安)便已有“泰山庙” 据考即今泰山岱庙的前身,南北朝时发展成上中下三庙,此后大兴于唐宋,金��元、明、清各朝历次恢拓重修 渐形成“殿阁崇丽,比于王者居”的形制格局。泰山东岳庙是为天下东岳庙的祖庭。随着泰山心态的传衍,泰山神的行祠开始逐渐在泰山周边地区出现。隋唐以后,东岳行祠遍布山东。

     除泰山岱庙外,北方岳庙中,规模最宏、声明最显者当推北京东岳庙。其庙初创于元,为玄教大宗师张留孙于延佑六年(1319)在城东齐化门外所建,其弟子吴全节继续庙工,前后经营十年耗资巨亿,最终建成气势恢弘富丽非常的大都岳庙,极大促进了东岳崇祀在蒙元首都的传播。明正统时英宗重修东岳庙,赐大殿额曰“岱岳”,并御制《东岳庙碑》。万历时慈圣太后及明神宗又先后下令重修岳庙。清入关后,清圣祖、清高宗皆重修,并分别撰御制庙碑,使之成为北京香火最盛的神庙之一。

     河北东岳庙创始于五代,至明大盛。如河北逐州东岳庙,为明代宪宗敕建,一时香客云集,岁施金绮钱帛不可数计,致朝廷特于此开征香税,是当时与泰山、武当山征收香税的宗教胜地。今境内岳庙遗存有蔚县钟楼村之泰山庙,庙壁上绘有泰山神启跸回銮的大型壁画,壮观宏大。

       河南东岳庙。北宋真宗封禅后,于汴京建东岳庙河南与泰山还有一段信仰渊源:河南滑县白庙村(今属延津县)传为周朝大将黄飞虎故里,因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黄飞虎受封为“东岳天齐仁圣帝”故庙祀在豫北甚盛,坐落在滑县白庙村的东岳天齐庙,庙院三进,正殿为广生殿,祀黄飞虎;庙中并建封神台,演绎《封神榜》场景,庙中现存明万历二十年(1592)《重修东岳行祠碑记》记述了滑县岳庙的沿革变迁。

     山西的东岳庙遗存,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其文物时代之早,价值之高,也在国内首屈一指。三晋岳庙可追溯至李唐一朝,据元段克已《重修岱宗祠碑》称河中万泉县(今山西万荣)岱祠“庭有唐石……考其时代,则知庙起在有唐之前”。现存岳庙大多为金宋遗存。晋城冶底村岱庙,创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金大定年间改建,明嘉靖时重修。置有山门、廊庑、沼池、钟楼、配殿等,正中为天齐殿,三开殿门,内有彩塑岳帝及侍者像,系元塑清装。晋城高都镇东岳庙,创建于金大定间。现存山门、东西廊庑、天齐殿、藏经楼及两侧垛殿等。其中天齐殿为金代原建,殿内有岳帝及侍者塑像五尊,为大定时名匠所塑,虽经明代重装,但相貌、衣饰仍不失金塑风格,为国内现存最早的泰山神塑像。

      陕西浙江安徽两湖江西福建广东等地遍布东岳庙, 陕西境内的东岳庙祀出现较早,如《朝邑县志》载:朝邑县(今大荔县朝邑乡)之东岳行祠,“唐贞观元年(627)建,宋政和八年(1118)敕赐崇佑观”。今尚存古戏楼,世称岱祠楼。长安东岳庙(位于今西安古城长乐门北侧),建于宋政和六年(1116)。庙院由大殿,后殿,东西两庑及三门组成,前有石坊,上“岱宗尊崇”四字,气宇轩昂。殿壁绘有大型壁画,色彩斑斓,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境内之东岳庙创构于唐代。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后,境内东岳庙祀臻于极盛。《梦梁录》卷十四记临安“东岳行宫有五:曰吴山,曰西溪法华山,曰临平景星观,曰汤镇顺济宫,曰杨村山樊刹,俱奉东岳天齐仁圣帝香火。”内中名庙当数建于西溪法华山者,此庙为“南宋渡初建,嘉定十七年(1224)枢密使史弥远请于朝重拓,宝庆三年(1227)落成,至今未行郡岳庙之冠”。

      安徽东岳庙以歙县乌聊山庙为早,系“唐武德间建”。至宋代境内庙祀渐广,南宋陆游《入蜀记》记述了其游历黄山东岳庙的情形:“游黄山东岳庙……栋宇颇盛。”其庙有殿堂,经楼,僧舍共百七十余间,栋宇雄伟。又歙县岩镇东岳庙,建于宋绍兴二年(1132),中为东岳殿,旁为中靖庙,夫人庙,武夫祠等,规制整齐,皆为皖省岳庙中之知名者。

     江西境内的东岳庙,据雍正《江西通志·庙祀》所记,袁州府庙创建于东晋永和二年(346),但尚乏确证。两宋时岳庙在江西较多兴建,广信琅琊峰之东岳行祠,为绍兴间宋高宗敕建。此后境内各州县岳庙不断创立。如信州之庙始建于绍兴间,除正殿外,右为睢阳祠,左为圣母殿,后为文昌阁,前为戏楼。

      福建是东岳信仰在南方重镇。早在闽王国建立伊始,使在东华宫中建立东岳行宫,开闽中泰山奉祀之先。据《淳熙三山志·祀庙》记载“东岳行宫:伪闽所建东华宫之泰山庙也。”闽亡地入吴越之后,泰山庙祀仍得以延续。东岳庙在福建各州县相继创建,几乎每个城市的东部,都有泰山行祠。泉州东岳庙创始较早,规模尤宏。其庙创于北宋,南宋绍兴间尚书张汝锡,前泉州通判韩习踵迹重建。著名学者韩元吉为撰《东岳庙碑》。因泉州岳庙建于东门外凤山,后世遂名凤山为东岳山。

      东岳信仰传布广东,约始于南宋时期。雷州岳庙始建于南宋淳祐年间,建有山门,前殿,后殿,殿内分祀五岳大帝,六话圣母神像。清道光进士杨轨题匾曰“兴云致雨”。此后有元初所建东莞岳庙,建于茶山镇象岭南麓,规制依次为山门、香亭、正殿、两侧建御马亭、虎殿及配殿。香山岳庙清乾隆时重修,正殿为东岳殿,奉祀泰山神,右为观音堂,牛王祠,左为客堂。海南岛原属广东,此地虽遥悬海外,琼山、崖州等地却都有东岳庙之设。

     边远地区产生东岳庙,内蒙古东岳庙始于元代中叶,启始于蒙族弘吉刺部。弘吉刺族酋于蒙元立国后被封为鲁王,食邑在泰山附近,其贵族、部众渐受到泰山信仰的濡染,遂仿中原风俗,在原居地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与全宁(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城)建起东岳庙奉祀泰神。此后岳庙在蒙古各部中渐有兴建。明代蒙汉通款互市后,东岳庙又在鞑靼部驻地呼和浩特兴建,此庙至今仍保存完好,2003年被当地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最早的东岳庙为昆明之庙,创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系全真教真人刘渊然所修。庙中建有十王庙,七十二司,正殿祀东岳帝,两楹悬联云:“有赏有罚,帝出乎震;作恶作善,上通于天。”此后各州府县之庙相继构建。据清雍正《云南通志·祠祀》所载在昆明、曲靖、临安、武定、广南、元江、东川、大理、楚雄、姚安、永昌顺宁、丽江等众多州府均建有岳庙。至今丽江雪山,永期县,施甸县等处庙貌犹存。

     东岳庙传入贵州,可追溯至明初行省初建之时,如思州府玉屏县岳庙,便是“明初建”。此后在贵州府城、青岩堡(今贵阳境)、安顺府清镇县城、平越府城、都匀府城、独山州城陆续兴建岳庙。中以安顺之庙最具影响,其庙始建于明万历间,康熙间高僧可默重修殿宇并榜书庙门,分别题额“万物资生”、“屏藩东土”、“响应南天”。极盛时有四殿三厢及廊庑四十八间,是安顺一带的宗教中心。

      东岳庙传布台湾,台湾东岳庙乃紧随着明清之际郑成功的征台铁舰。郑氏集团兴起福建,又以明之正统自居故其在复台后大力推广中原礼乐,八闽盛行的泰山信仰遂即被移植于此。南明永历二十七年(1673),郑成功之子延平嗣王郑经率先在东宁省城(今台南)建起岳庙,据康熙《台湾府志·庙宇》载:“东岳庙:在府治之东,伪时(指明政)建,以祀东岳之神。”此后清康熙间知府皆曾重建,发展成为拥有三进院落,外置钟鼓楼的大型庙宇。正殿之悬联云:“乘乾出震,万古威灵昭帝位;止艮入坤,千秋功德著民生。”除了台南而外,东岳庙在苗栗、高雄等州县也陆续创建,全台共有7座之多。2006年4月,宜兰市东岳庙为庆祝东岳仁圣大帝安奉150周年,曾举办系列“文化嘉年华”活动。

apple421(2015-04-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