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道情戏

家乡区县: 庆阳市环县

陇剧代表甘肃独特风情,成为甘肃的代表剧种,它源于古老而独特的环县道情戏。如果说环县道情艺术是“陇上奇葩”,那么陇剧正是这朵奇葩结出的硕大果实。陇东道情以环县道情为正宗。其源流沿循原始道情流布的轨迹,大约于清初传入环县。清末民国初盛行。200余年,特别在位于环县四合塬东北的兴隆山道观中,使得环县道情戏日趋完善,并走向成熟。道情艺人在长期的道情演唱中,大胆的糅合了环县的方言俚语和群众语言特点。又在剧目和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形成了风格独特、正宗的环县道情皮影戏。

建国后,党对文艺工作十分重视。省文化厅多次派员深入环县,对本县道情及其音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老一辈戏曲、音乐专家高士杰、邸作人除主持道情艺人培训班外,还参与挖掘、记录、整理了环县道情的音乐和唱腔。共征集剧目62本,各路艺人唱腔200余段;曲牌146首,打击乐谱54种,民歌62首。出版了供研究、介绍环县道情戏的第一本资料性书籍《陇东道情》。环县文化馆收集、汇编《陇东道情传统剧目》10本,含80多个剧目,100余万字。

1958年,环县道情大普及。当时受陕西碗碗腔被搬上戏曲舞台的启发。庆阳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提出,用陇东道情的曲牌排演戏曲剧目的动意。并率先派秦剧团演职人员深入环县曲子、木钵等地搜集道情曲牌,学习研究道情音乐特点。经过大胆摸索尝试,首先排演了道情折子戏《杀庙》,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同时,甘肃省也成立了戏校并设道情班。一大批环县著名道情艺人被选调到省戏校任教。随后,在环县道情艺人指导和协助下,庆阳县秦剧团又排练出陇东道情剧《白玉楼挂画》和《刘巧儿》选场《挡桥》。同年5月,甘肃省秦剧团在庆阳巡回演出期间请环县道情艺人传艺,总之,由道情脱胎换骨而成的陇剧,是梨园一朵艳丽多姿的奇葩。开在陇原,艳在神州,成为中华民族戏曲艺苑的耀眼明珠。成为了环县人民的骄傲。

水清花未眠(2014-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