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学名:Pinellia ternata),又名地文、守田等,属天南星目。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华北等地区。药用植物,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作用,兽医用以治锁喉癀。在西藏也有分布,海拔3000m左右。
一、形态特征
块茎圆球形,直径1~2厘米,具须根。叶2~5枚,有时1枚。叶柄长15~20厘米,基部具鞘,鞘内、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叶柄顶头)有直径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幼苗叶片卵状心形至戟形,为全缘单叶,长2~3厘米,宽2~2.5厘米;老株叶片3全裂,裂片绿色,背淡,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中裂片长3~10厘米,宽1~3厘米;侧裂片稍短;全缘或具不明显的浅波状圆齿,侧脉8~10对,细弱,细脉网状,密集,集合脉2圈。
花序柄长25~30(~35)厘米,长于叶柄。佛焰苞绿色或绿白色,管部狭圆柱形,长1.5~2厘米;檐部长圆形,绿色,有时边缘青紫色,长4~5厘米,宽1.5厘米,钝或锐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长2厘米,雄花序长5~7毫米,其中间隔3毫米;附属器绿色变青紫色,长6~10厘米,直立,有时“S”形弯曲。浆果卵圆形,黄绿色,先端渐狭为明显的花柱。花期5~7月,果8月成熟。
二、生境分布
除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尚未发现野生的外,全国各地广布,海拔2500米以下,常见于草坡、荒地、玉米地、田边或疏林下,是旱地中的杂草之一。朝鲜、日本也有。
三、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
药理作用
呼吸系统作用
1、镇咳:半夏中生物碱能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
2、祛痰:大鼠腹腔注射半夏水煎剂可明显抑制毛果芸香碱对唾液的分泌作用。以生半夏和清半夏的乙醇提取物给小鼠灌胃,用酚红法测得清半夏的乙醇提取物有一定的祛痰作用,而生半夏未见明显作用。邹积隆等研究表明半夏贮存时间越长,祛痰作用越强。
消化系统作用
1、镇吐、催吐:制半夏能激活迷走神经传出活动而具有镇吐作用,生半夏则能“戟人喉”“令人吐”。半夏能延长硫酸铜致犬呕吐的潜伏期或不发生呕吐,能拮抗皮下注射盐酸去水吗啡犬的呕吐,此作用不受川乌的影响。
2、 抗溃疡作用:半夏水煎醇沉液能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液游离酸度和总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具有抗大鼠幽门结扎性溃疡、消炎痛性溃疡及应激性溃疡的作用。
3、对肝胆的影响:半夏能促进家兔胆汁分泌,能使小鼠血中皮质酮上升,增强皮质酮对肝脏内络氨酸转氨酶的诱导作用,升高肝脏内络氨酸转氨酶的活性。
循环系统作用
1、抗心律失常作用:给犬静脉注射半夏浸剂,可使氯化钡所致的室性早搏迅速消失且不复发,有效率为97%。可使肾上腺素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迅速转为窦性节律,有效率为96%。
四、植物文化
半夏由来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位叫白霞的姑娘,她在田野里割草时,挖到了一种植物的地下块茎,由于饥饿难耐,她就试着将块茎放在嘴里咀嚼,想拿它填饱肚子。谁知吃完就吐了起来,她赶快嚼块生姜止呕,呕吐止住了,谁知连久治不愈的咳嗽都治好了。于是,白霞就用这种药和生姜一起煮汤给乡亲们治咳嗽病,效果甚好。但这种植物块茎含浆液丰富,要清洗好多次才能使用。一天,白霞在河边清洗这种药的时候,不慎滑入河中丧命。当地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药命名为“白霞”。后来,人们又发现白霞在夏秋季节采收,加上时间的推移,就逐渐把“白霞”改成“半夏”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