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历史
萧县历史和文化积淀深厚悠久,是汉文化和孝善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萧县“城形争南北诸朝,风气兼东西两楚”。自秦汉起就是贯通东西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之地。萧县书画对中国画·水墨写意情有独钟,重笔墨,重生活,重诗情,人品与画品的统一是其特征。从数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开始,萧县书画就已出现。书画传统绵延至明代,乡村出现了乡土书画家群体,清中晚期形成民间中国画·水墨写意的“龙城画派”,享誉徐淮。
萧县是闵子骞芦衣顺母故事的发生地,是南北朝宋国开国皇帝刘裕故里。素有“文献之邦”、“文化大县”的美誉。原始社会末期,萧县已有很高文化和发达的经济,有花甲寺、金寨、大蔡庄、北泉、城阳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夏、商、周三代,萧县是中原文化和东夷文化的交汇区,夏代殷商六族迁此建立萧国古邑,春秋时复建萧国。西汉,丞相韦贤被封为扶阳侯,在萧县建立扶阳侯国。三国时,曹操封四子曹熊在萧县建萧王国。明、清时萧县是著名的曲艺、戏曲之乡,渔鼓、坠子、大鼓、琴书和梆子、拉魂腔、花鼓戏等曲艺、戏曲活动频繁。现代,萧县是文化部首批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涌现出了刘开渠、萧龙士、朱德群、王子云、王肇民等艺术大师。群众性书画活动蓬勃发展,建立了10多个书画艺术协会,形成一支规模浩大的书画创作队伍,有省级以上书画会员400多人,擅施丹青者达4万之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