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由来
龙门县始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据史载:“其地为增之上龙门,故以龙门名县立”。把这块峻峭的地域取名“龙门”,符其险要奇秀之实,且此地还有一个类似“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古时的龙门县,不但地处偏远,而且道路崎岖难行,据说有一位士子赴考落榜,无意之中在这里逗留了一晚,梦见自己变成鲤鱼,跳跃过龙门。第二年便高中状元,于是这位新科状元又回到龙门逗留了一天才上京赴任。说也奇怪,从此之后他事事如意,在官场上更是得意非凡。就这样,人们都认为龙门是个“转运”的福地,龙门也因此名传四方。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为祈福而来龙门,当然更多的人是被这里如画美景吸引。
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龙门县积极抓住发展机遇,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龙门县各种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全县有近30万亩耕地,有“三高”农业示范基地170个;龙眼、荔枝、芒果等优质水果基地面积2.1万亩;鳗鱼、甲鱼等水产养殖面积0.29万亩。全县有林面积14.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5.2%,矿产资源主要有铅、锌、铁、钨、汞、银、煤、石灰石、瓷土等,尤以石灰石、瓷土、铅锌矿会储量最为丰富。龙门县山清水秀,景观迷人,旅游资源较丰富,主要有南昆山、天堂山、龙岩、温泉等各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工业主要行业有建材、冶金、造纸、印刷、食品、化工、纺织、竹木加工等。
“十五”时期是龙门县经济建设取得新的重大突破的5年,全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保持着较快发展势头。200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1.4亿元,5年年均增长10.1%,完成“十五”规划的115.8%。其中,农业总产值达13.97亿元,5年年均增长4.7%,完成“十五”规划107%;工业总产值达24亿元,5年年均增长10.5%,完成“十五”规划的113.1%;固定资产投资达13.2亿元,5年年均增长35.5%,完成“十五”规划的342.9%;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9470万元,5年年均递增19.6%,完成“十五”规划的211.1%。
龙门县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产业主导地位基本确定。2005年全县旅游总收入完成4.5亿元,5年年均增长47.2%。“十五”期间,龙门县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近两年来,全县个体私营企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各乡镇在落实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方面措施得力;个体私营从业者致富思源和富而思进的意识进一步增强,通过参加工商局组织的专题学习和自学,在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回报社会的自觉性也大为增强;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上碰到的一些瓶颈问题依然存在,非公经济做大做强仍有现实的困难。2005年3月,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277户,私营企业216户,从业人员1747人。注册资本达到11655万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